聊一聊巴拿马运河的历史
大家一定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种说法:运载火箭的直径是由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古罗马人的战车是由两匹马拉的,所以车轮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马屁股的宽度。古罗马人按照战车的尺寸在英国修建了很多道路,后来英国人在发明火车时又根据这种罗马古道的宽度确定了火车铁轨之间的宽度。火车轨道的宽度进而又决定了火车隧道的直径,而后人在设计火箭时又必须让火箭直径小于隧道,这样才可以用火车把火箭运送到发射场地。因此,把上面这段话简化一下,就是“马屁股的宽度决定了火箭直径。”比如说我国长征五号之前的火箭直径一直都没有超过3.35米,一直到采用海运后才有了直径更大的火箭。如果把上面这句话稍微改动一下,我们也可以说“巴拿马运河船闸的宽度决定了之后年内美国军舰的尺寸。”在美国海军中,除了最大的航母和两栖登陆舰之外,大部分军舰的宽度都不超过32.53米。因为这就是巴拿马运河船闸的宽度。那么,巴拿马运河究竟在哪里、又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呢?在美洲地图上,我们会看到连接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是一条细细的地峡。而这个最狭窄的地方就是巴拿马所在的地方。在巴拿马运河开通前,如果一艘船想要从大西洋开到太平洋,就只能绕过南美大陆的最南端的合恩角。这条路线比起穿过巴拿马运河相比要多走上几千乃至一万多公里的路程。巴拿马地峡与合恩角的位置路途遥远只是其中一个问题而已。大航海时代的水手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咆哮的40度,狂怒的50度,尖叫的60度。(roaringforties,furiousfifties,screamingsixties)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呢?在南纬40度和50度之间,有一个被称为咆哮40度的海域。在地球自转和副热带高压的共同作用下,这里常年刮着狂暴的西风。与陆地众多的北半球不同,南纬40度到50度之间几乎没有陆地来阻挡这阵西风,因此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常年狂风肆虐的海域。在这里常年刮着时速公里以上的狂风,海面上的巨浪可以有十层楼之高(30米)。随着纬度继续升高,风力还会继续增强。水手们说,40度之后就没有法律了,50度之后就连上帝也不存在了。由于陆地稀少,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风力特别地大美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他们的国家注定会成为一个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岸的大国。因此,一条便捷的连接美国东西海岸的海运道路对于他们来说格外重要。年,有人加州发现了金矿。从第二年开始,有无数的人从东部出发前往西海岸,梦想着一夜暴富。从美国东部前往加州最便捷的路线是什么呢?从地图上看好像走陆路是最好的选择。但其实不然。在这个年代乘坐大篷车穿越美洲要遭遇诸多不便和危险,整个旅途要花上七个月的时间。相比之下,走海路反而是更好的选择。从纽约出发坐船前往巴拿马地峡的东岸只需要两个星期。然后乘客们沿着西班牙人开辟的古道走上75公里穿越丛林后,就来到了地峡的另一边。从这里乘船到旧金山只需要三个星期。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整个旅程只需要花费六个星期的时间。这是一条相对来说更加便捷和安全的路线。这张图中显示了从美国东海岸前往加州三种可能的路线为了让这条路线更加快捷,当然同时也是为了赚到旅客的钱,一家叫做巴拿马铁路公司的美国私营企业开始在这里修建铁路。这条铁路虽然不长,但是却需要克服丛林、山脉、热带传染病等诸多困难。一直到年,经过了五年的施工之后,这条70几公里长的铁路才算是修建完成。这条铁路修建完毕后,客运的问题解决了,但大宗商品的运输还是得走海运绕道合恩角。所以美国人又开始琢磨怎么能在中美洲的某个地方再凿一条运河,让船能直接开过去。如果说巴拿马铁路的修建过程让美国人学到了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巴拿马这鬼地方实在是太不适合干工程了。没错,从地图上看这里确实是地峡最狭窄的地方,但这里山脉高度很高,真要挖下去的话要花费很多力气。美国人认为巴拿马北边的尼加拉瓜是更适合修建运河的地方。这里的陆地宽度虽然是巴拿马的三倍,但地势低缓,挖掘的工程量要小很多。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湖可以利用,可以少挖三分之一的距离。尼加拉瓜方案与巴拿马方案对比如果让美国人继续操办下去的话,今天大家在横穿美洲时走的可能就要叫尼加拉瓜运河了。但在美国人开挖之前,法国人进来插了一脚。年,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开通了,它把由欧洲至中东的航线缩短了将近公里。主持苏伊士运河修建工作的是一名叫做雷塞布(Lesseps)的法国人。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雷塞布名利双收,然后这个人就有点……怎么说呢……膨胀了。苏伊士运河可以让欧洲到亚洲的航程大大缩短年,雷塞布和一群专家在法国召开了一个会议,讨论跨美洲运河的修建事宜。会上的专家都推荐尼加拉瓜方案,但雷塞布偏偏要选择在巴拿马开凿运河。会上的工程师反驳说巴拿马的山脉太高不利于施工,而且在这里挖运河的话还得跟一条河流相交叉。雷塞布说这些都不是问题,想当年我修建苏伊士运河的时候也碰到很多问题,最后不都一一解决了吗?在场的人里只有雷塞布有过这么大规模运河的建造经验,所以其他人也说不过他,最后运河的修建地点就这样定在了巴拿马。雷塞布之后筹集到了资金,跟哥伦比亚政府签好了协议(当时巴拿马是哥伦比亚的一部分),然后开始了运河的修建。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整条苏伊士运河的水位高度是和它所连接的两片海洋相同的。也就是说,一艘船从地中海驶入红海,期间这艘船船身下的水面高度不会有任何的变化。这艘船像平常一样沿着运河开过去就好了。在雷塞布的计划中,巴拿马运河也应该是这样一条运河,这就意味着他必须把沿途碰到的山脉全部都挖到海平面的高度。但是,雷塞布大大低估了这项工程的难度。只需要在平原开凿的苏伊士运河尚且修建了十年,要把巴拿马的山脉凿穿得花费几年?工程在年1月1日这一天正式开始了,但它很快就变成了一场噩梦。热带的暴雨导致刚刚挖好的地方又被泥土覆盖。疟疾和黄热病导致工人们接二连三地死去。在七年过去后,人们还没有完成运河长度的十分之一。年,雷塞布的公司破产了,法国人主导下的巴拿马运河工程也随之宣告失败。五年后,89岁的雷塞布去世,他的儿子也被控告挪用公司资金然后进了监狱。法国人之后彻底放弃了开凿运河的打算,但美国人仍然对此念念不忘。尤其是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美国人更加坚定了修建运河的想法。在这一年,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爆发了战争。美国海军的俄勒冈号战舰奉命赶往加勒比海参战。但不巧的是,这艘战舰当时正停泊在太平洋一侧的港口内。最后,俄勒冈号用了两个月时间才绕过南美大陆最南端赶到了加勒比海。还好,这时仗还没打完,俄勒冈号及时加入战斗并帮助美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不过,这件事也暴露出美国海军所面临的一个战略困境:一旦战争爆发,位于两个大洋上的战舰怎样才能快速互相支援呢?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不是二战期间的那个罗斯福)决定推动修建运河事宜。和当时的很多专家一样,他也认为运河应该建在尼加拉瓜。法国人听说这件事以后就急了,因为他们还指望着美国来接他们在巴拿马的烂摊子呢。法国人不停地游说美国政府,试图把他们的巴拿马运河公司的资产卖给美国人。法国人说,我们在这里好歹也挖了十几公里了,而且那些大型机器现在还在原地没运走,你们接手之后马上就可以开工了。最后,法国人给美国人开了一个很低的价格,半卖半送把这条没建完的运河卖给了美国政府。老罗斯福总统接过法国人的烂摊子之后,没有马上让工程继续。他认为这条运河在开通后将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他先向哥伦比亚政府提出了要求:美国人要接管运河两岸的土地,并且可以在其上部署军队。这么丧权辱国的条约,哥伦比亚政府当然不会同意。不过美国人也不在乎,如果你不同意,那我就煽动巴拿马独立出来,然后跟新的独立政府谈就可以了。不得不说,“煽动独立”和“分而治之”简直就是写在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骨头里的传统技能。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数一下现在世界上多少领土争议和冲突都是英国人当年留下的祸根:印度和巴基斯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塞浦路斯问题、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杜兰德线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跟中国有关的这里就不展开说了。美国作为英国文明的继承者当然玩起这一套来也是很熟练的。在美国政府的操作下,巴拿马独立势力在年11月3日抄起武器宣布独立。美国明面上没有干涉,但是派了数艘战舰在巴拿马附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aguaa.com/mngly/4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IBF次最轻量级拳王争霸战一边倒伦龙击
- 下一篇文章: 西甲格拉纳达VS比利亚雷亚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