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ldquo老rdquo北京人
为了吃上“三十一种口味”的冰淇淋,还让我跑到“友谊”逛了一圈 若不是为着再感受一下郭德纲所说的“三十一种口味冰淇淋”,我还似乎想不到要来友谊商店逛逛。当然,主角是冰淇淋,陪客才是友谊商店。然而不巧,在友谊商店门前的“芭斯罗缤”内,并没有让我尝到这“三十一种口味”。刚我问及其他口味的冷饮时,店员干脆回上一句“目前不是营业时间,店里做不出来什么。”然后便急匆匆地锁门离开了。无奈之下,我只好去逛“友谊”。 这是一所~哪怕进去不买东西,也能跟邻居们得瑟好些天的商店 若说申哥有逛商场的嗜好,那绝对是“冤枉”我了。然友谊商店却不比其他,此地乃是不老之“老北京人”心中的圣地。三十多年以前的友谊商店,并不是您想进就能进得去之所在。因此,去逛一趟“友谊”,那怕啥都没买,亦值得跟街里街坊们炫耀一会子的。 经济困难时期的京城特供商店,最出名的便是这三家 眼前的这座友谊商店,最初创立于“东风吹、战鼓擂”的年(中法建交、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周总理访问亚非欧十四国之年),其所在的位置,乃是东华门大街25号。友谊商店的雏形,是由此前的几家“面向外国友人、出国人员、归国华侨等的特许特供服务部合并而成”的。“作为京城首家涉外商场,店里卖的有黄油、奶酪、洋烟、洋酒等进口货,也有茅台、丝绸等国产名优商品”。 当然,在各种物资皆短缺的年代里,友谊商店还属于北京城内3家专门向高级干部供应物品的商业机构之一。其余的两家分别为:位于东华门大街34号的特供商店,据说只有行政8级以上(也就是副部级以上)的领导才能进去,那里的黄花鱼一斤0.46元,黑崩筋西瓜8分钱一斤;位于王府井百货大楼四楼“特需部”,因设在四楼的七号房间,“文革”中被革命小将们称之为“黑七号”。 位于建国门外的三大地标建筑当中,便有“友谊商店”的这一号 待到年国庆,随着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出现,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新中国外交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已然来临,位于建国门外的三项“外事工程”亦相继竣工。这三项工程分别为:友谊商店新楼、国际俱乐部、外交公寓。在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三栋建筑皆为建国门的地标(以前或许是城墙与古观象台)。年4月1日,友谊商店正式迁入新楼,其内设有食品、百货、工艺品等营业厅,亦有银行、托运、洗染等综合服务设施等。 那时节,友谊商店提出的口号是:“市面上有的商品,我们这里要最好;市面上缺的商品,我们这里必须有;外国时兴的,我们也得有!” 一道设置于建国门外的商业“柏林墙”,隔开了两种不同经济模式的“世界” 据说,“从诞生之日起,友谊商店的定位便是接待外宾。”进入友谊商店者,需凭借外交护照、华侨证亦或外籍工作证方可。而普遍的京城民众,则就只有“望楼兴叹”的份儿了。当然,“望也望不着什么”,因为友谊商店门外,还竖着一道铁栅栏。这如同“柏林墙”一般的栅栏,着实划分开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东方计划经济为主的世界,与西方商品经济世界。 在栅栏之内,满布着首都市民难得一见的好东西:“上海梅林的罐头、天津起士林的西点、苏州的双面绣、杭州的织锦、北京雪莲的羊绒衫、国人热望的自行车、手表。。。而进口家电和威士忌、万宝路等,更是这里的专卖。”这段话,出自《北京日报》的一篇文章。 友谊商店曾经吸引了诸多的世界名流。乔治.布什夫妇曾来这里购买过茶具;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夫妇在此购买过中国绸缎;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亦于深夜里在商店内享用过美式冰淇淋。 发行外汇券,其最大用场便是要在友谊商店内使用 能让北京市民一饱眼福,甚至于在此购物,其时间出现自年代中期。这等可能性的实现,居然源于一种特殊的人民币凭证——外汇券。 自年以后,随着来华工作、留学、旅行、做生意的外国人与华人华侨日益增多,为了便于外汇管理,亦保证在华外籍人士能买到国内民众无法消费的紧俏商品,中国银行于年4月起公开发行外汇券。来华的外国人,在入境后需将外币兑换成外汇券,才可于国内各大城市中的涉外商业服务部门使用。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购物场所,便是友谊商店了。 与此同时,一些国内同胞,也会从来华的海外亲友手中得到一些外汇券,亦或是将手中外币兑换成外汇券。于此情形下,友谊商店也逐步向持有外汇券的京内外民众开放。只不过,这种开放是极为有限的。 据说,最早进入友谊商店的北京市民,看到啥都稀罕,但想买啥都不容易(外汇券不够)。有的市民在友谊商店内购买进口糖果,回家去招待来访之客。那些从没见到过的食品,会让客人们羡慕不已。在众人告辞的时候,主人送每个人五块糖,大家皆如获至宝地舍不得吃。 于曾经的岁月里,去趟“老莫”开洋荤,就等于去了趟苏联;而在友谊商店购购物,便如同把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溜达了一圈。 被气坏了的陈香梅,于党报刊文《北京友谊商店不友谊》:难道京城商品种类最全的商店,其服务质量亦“最差”? 当然,曾经高贵若公主一般的友谊商店,也有着一张见人不理的“公主脸”。这般感受,被飞虎队英雄陈纳德的夫人、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体会到了。一气之下,陈女士投文《人民日报》,题目叫做《北京友谊商店不友谊》。文章中这样写道:“友谊商店服务之差是公认的,但因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大家只好忍气吞声出钱买罪受。”陈女士为此感叹:“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北京应当多设立两三家友谊商店,服务员也该受些严格训练。” 据说,被党报点名的友谊商店服务员,也相当委屈。她表示“自己只是以国内的服务标准接待顾客,不知怎么就被批了。”对此,友谊商店的书记亦叹曰:“现在的状况就是这样:货我给你拿了,你要看我也摊开给你看了,但就是不冷不热,没有微笑,摆出一副‘后娘脸’,让你看着就难受,你还买不买呀?” 进入90年代,友谊商店的对手们来了! 时间流逝,一晃进入年代。秀水街、赛特购物中心(被称为当下“进口商品比例最大”的商厦)、贵友大厦、蓝岛大厦、燕莎商城。。。一个个地皆建成营业。在这些商场里,“人人都可以购物,莫分中外”。而就在新的涉外商品经营网点出现之时,外汇券亦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年)。 逛逛今日之友谊商店,总让人感觉是在参观博物馆 而今的友谊商店,门外的店铺几乎没有了,除了那家半死不活的“三十一种口味”店之外。进入楼宇。一层是售卖珠宝翡翠的专柜。据说,这些珠光宝气,已然原封不动地展示了许多年。待我徜徉于店内之时,里面只有工作人员,而没有一个多余的客人。由此,我感觉是在逛博物馆。唯一有点人气的,是专区后侧的超市,然亦人烟稀少。好在那里还有人,而且还是外国人。 二层的丝绸展厅,只占据了楼梯口的门脸位置。再往里瞧,便是全然歇业状了。三层是古玩玉器展厅。对不住,这里不该用“展厅”字样,仿佛是在咒人家卖不出货去,尽管事实也的确如此。我在大厅里转悠了一刻钟,别说其他顾客,就连售货员,亦只有一个,且在专心致志看手机。至于收银台上,则始终未见有人。及至商店四层,干脆被封了门。参观完毕,我的脑海里居然浮现出《红楼梦》里的那首《好了歌》: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是不是调子太忧郁了,换句光明的说法:困难都是暂时的,我们期盼它“重塑自我、再度辉煌”。至少,让不老的“老北京人”之日常生活中,多留下一点回忆,少一些“失去”的遗憾。 谭嗣同的生与死,距离只有一里许:申哥寻访老北京系列之一百卅一 于时代的大变迁中,与君“一醉一陶然”:申哥寻访老北京系列之一百卅二 咱们努克,与一个叫做柬埔寨的国家:申哥寻访老北京系列之一百卅三 申哥旅行与我一道为中国文保公益助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aguaa.com/mngly/4704.html
- 上一篇文章: 加拿大大麻食品合法的背后,是炼狱人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