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按语:大美云南,不愧为自然与人文的交响诗篇。七彩云南——大地雕刻年3月法国一位著名的制片商杨·拉马先生携心爱的未婚妻来到中国,站在距云南省建水古城多公里一处壮丽的自然景观面前,举行了他们人生最为隆重、最为浪漫的婚礼仪式。这对新婚夫妇在此景观区域逗留许久,拍摄了大型风光片《大地的雕塑》,发行海内外。这位眼光独到的法国片商因此片的发行收获了多少银子我无从知道,但是,其发行的《大地的雕塑》却实实在在地让云南省元阳县地处哀牢山南部的百万亩梯田扬名天下。年3月,我们来到元阳,亲见了这片在年即被法国报刊列为年新发现的世界七大人文景观之一、年(癸巳年)6月22日在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的红河哈尼梯田。从建水火车站一下火车,立刻就有开往元阳梯田的汽车等着你上车。多公里的车程,尽管道路崎岖,历时3个小时左右我们就到了元阳县叫新街镇的老县城。找到酒店入住后,紧接着就是张罗着拼车去景点。下午三点左右,当我们站在一处叫作“老虎嘴”的观景台前,眼前的一切真是岂一句”震撼“所能了得!选择何时去看哈尼梯田,真是大有讲究。3月份正是万物复苏、水田灌水、日晒田地、等待插秧的时节。这个时节的梯田景观名之曰”镜面“,是观看梯田最佳季节。等到田里插上秧苗、秧苗长高、绿油油一片,以至于秋季抽穗、满目金黄、稻浪滚滚;或者冬季、白雪覆盖,景观不谓不美,但那可就是另外的景观面貌了。我看过一张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秋日的元阳梯田里,蓝天白云下,金黄稻海里,配上一袭红裙,也可说是绝色美景。在观看哈尼梯田的三大景区中,以“老虎嘴”景区的日落为最美。到了“老虎嘴”一看,整个观景台已人满为患。许多“长枪短炮”架在好几层的观景台上,都在等待观赏日落时老虎嘴的美丽奇观。之所以叫“老虎嘴”,是这一处梯田状如一只虎头,从某个角度看,又似一只猛虎张着大口,故得名“老虎嘴”。老虎嘴梯田景区位于元阳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距老县城(新街镇)20公里,这里有多公顷壮丽梯田。主要景点有老虎嘴梯田、阿勐控梯田、保山寨梯田、勐弄土司遗址。我们眼下见到的只是余亩灌满了水的老虎嘴梯田。无数块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梯田像镜子一样反射着太阳的光辉。千姿百态,气势磅礴。俯瞰“老虎嘴”,春日的晴朗时光,梯田呈现出两匹奔腾骏马与藏龙卧虎的图案;又似一只千年古龟静卧谷底,仿佛告诉人们哈尼先民开垦梯田的历史沧桑。这里是元阳山势最险峻、气势最恢宏壮观的梯田,站在这里,才更深刻地理解为何那位法国制片商的风光纪录片以《大地的雕塑》为名。“老虎嘴”梯田堪称“大地雕塑”的最高典范。初春时节来此,不但清晰看到没插一棵秧苗的“老虎嘴”地势的原型原貌,让我感慨这近千公顷梯田简直就是由一只擎天巨手,拿着一把硕大无比的刻刀,历经千年,在如此壮美的山河大地上刻下的一幅巨型木刻版画。日落之前,是“素面”的巨型木刻版画;日落时分,“镜面”就会把更壮丽的美景慷慨示人。人们把这种夕阳落在“镜面”上的景观叫“火烧镜面”。随落日在万千“镜面”的落脚点不同,得落日余晖最多的“镜面”会呈现鲜红的颜色,并随日脚的快速移动而很快转移、变化、消失,因此“火烧镜面”的独特景观不但成为摄影家、发烧友的特殊追捧,也必成为每位观赏者必须捕捉的最佳镜头。年,一位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来元阳观览老虎嘴梯田,面对脚下万亩梯田,欧也纳博士激动不已,久久不肯离去,他称赞:“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老虎嘴”梯田是观赏日落梯田的最佳地点,元阳梯田三大景区的另一处“多依树”景区就是观赏日出的必到之处。看日落梯田需提早占位,看“多依树”日出更是不敢偷懒。太阳公公一旦露脸,几下子就日上三竿,再想看还需明日再起大早。载我们去景点的哈尼族女司机友善地提醒我们,明晨必须摸黑儿出发,因为我们居住的新街镇离多依树景区尚有距离。第二日晨,当我们抹着惺忪的睡眼匆匆赶到“多依树”景区观景台时,看到高低几层的观景台已经被游客挤得满满登登。我怀疑凡拿“长枪短炮”者是不是在这里守了一夜。因为他们的那些大家伙一旦没有占到好位置,几乎就等于白带来了。我听说有些摄影爱好者不是在这里呆上一天、两天,而是数日、乃至月余,大概是想拍到可以刊登在权威摄影杂志封面的镜头吧。距老县城新街镇23公里的“多依树”梯田景区亦为位于元阳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重要景区,主要景点包括黄草岭梯田景点,普高老寨梯田景点,多依树梯田、宗瓦土司掌寨衙门。拍摄梯田日出最佳的地点的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近万亩梯田。这里三面临山,一面坠入山谷,犹如一个大海湾。梯田上部比较平缓,下部则地势陡峭,从上俯瞰,犹如巨瀑倾泻,无比壮观。由于地势原因,多依树常年云雾缭绕,云海奇景也颇壮观。我们没能看到云海奇观,因为去的太早,光是为了等待太阳公公露脸,已经耗掉了我们大半精力。地处海拔米,有公顷梯田分布在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状如海湾的25°至50°山坡,不但是观赏、拍摄云海梯田、日出的最佳景区,极富特色的哈尼族村寨,也是在这里取景为最佳。中央电视台那部著名的风光片《云南故事》就是以这片梯田、村寨为主要场景拍摄而成。看完“多依树”日出,我们又赶往一个叫“坝达”的景区。观赏“坝达”景区,我们既不用赶日落,也不必追日出,于是就放松心情,随意浏览。无论远观,还是近视,总之是满眼梯田。元阳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无论登上元阳随便哪一座山顶,都能看到充满在大地之间的,那如山似海汹涌而来的无边梯田。顺着梯田层级,我们走进梯田深处,看着这千沟万壑的无数级梯田就是一锹一铲、万滴汗水垒砌、浇筑而成,真是感慨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力是何等强大。在如山似海的一座座的“田山”间徜徉,在你感慨“木刻版画”、“大地雕塑”的同时,你还会感慨:元阳梯田仿佛就是一部写在山川大地上的巨型史书,直观地展示了哈尼先民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载我们去各景点的哈尼族女司机,嫁给了一个来元阳谋生的江西汉族小伙。婚后,夫妻二人一同来到丈夫的家乡江西。这位从小在梯田环境下长大、从未见过大块平坦土地的哈尼族媳妇告诉我说,来到江西、见到大块大块平坦的原野后,对丈夫说,你们这里的土地怎么这么平啊!听到这句话我先是笑,继而有些唏嘘。如今山海般壮阔的梯田是当地七个民族、经年时间打造而成。年间,元阳有哈尼族、瑶族、苗族、傣族、壮族、彝族、汉族等民族共生共存。元阳县共居一山的七个民族大致说来是按海拔高低分层而居的,海拔米到米的河坝区,多为傣族居住;米到米的峡谷区,多为壮族居住;米到米的下半山区,多为彝族居住;米到米的上半山,多为哈尼族居住;米以上的高山区,多为苗、瑶族居住;汉族多居住在城镇和公路沿线。多民族、梯田高度各有不同,和谐相处、共存共生,千余年间该有多少悲欢故事!都通过这一方经天纬地的梯田大业书写而成。我问一位哈尼族妇女,梯田有的高,有的低,你们是如何春种秋收的?妇女告诉我,他们一出去就是一天,中午不回家,带着干粮和水。因为梯田总是上上下下,所以他们收获的稻谷都是就地脱粒,以减少过多的劳动。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级,在中外梯田景观中实属罕见。我们走进梯田田埂,看到沟渠间流水潺潺,很是通畅。我于是想到,跨度达千米之高、甚至近米之高的梯田灌水系统如何协调、如何解决?高处总有优势,低处得不到水,稻苗如何生长?在梯田耕作上哈尼族先民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制度。这种方法就是在找地开田时,要找不怕风吹、向阳、平缓、无病虫害、雀鸟不来吃又终年保水的肥沃坡地,开成台地后先种三年旱地,待其土熟,再垒埂放水把它变成梯田。哈尼族是通过挖筑沟渠来解决梯田用水的,哈尼古歌也唱到祖先们是如何在高山深箐和崖石上克服千难万险挖沟引水,他们遇到绕不开的巨大岩石,就在岩石上堆上许多干柴,放火把石头烧红,然后用竹筒背来冷水浇上去炸开石头,这样就可以挖沟了。古歌称这样的挖沟是“挖出了岩神的三朵肝花,挖出了岩神的七朵腰花”,这是多么令人惊奇的景象啊!梯田要求田面要整理得很平,但古代没有测量仪器,如何解决?“田不平不要紧,请水兄弟来帮忙找平”。祖先们用放水平田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哈尼祖先的智慧和创造精神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围绕着梯田构筑和大沟挖掘,哈尼族发明了一套严密有效的用水制度,从开沟挖渠、用工投入,到沟权所属、水量分配、沟渠管理和维修等,无不精心经营。如水源管理则发明了“水木刻”。他们根据各家权益设置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横木,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来调节各家各户的用水,如此公平合理而又科学的管理,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量供给。对稻作之民来说,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冲肥法”。每个村寨都挖有公用积肥塘,牛马牲畜的粪便污水贮蓄于内,经年累月,沤得乌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将其冲入田中。届时举寨欢腾,男女老少纷纷出动,有的还特意穿上盛装,宛若过节般热闹。大家争先恐后用锄头钉钯搅动糊状发黑的肥水,使其顺畅下淌,沿沟一路均有专人照料疏导,使肥水涓滴不漏悉数入田。这一方法省去了大量运肥劳力。平时牛马猪羊放牧山野,畜粪堆积在山,六七月大雨泼瓢而至,将满山畜粪和腐殖土冲刷而下,来到山腰,被哈尼族的大沟拦腰截入,顺水纷注入田,此时稻谷恰值扬花孕穗,正需追肥,自然冲肥正好解决了这及时之需。这真是:人类伟力、天人合一。我再一次感慨:七个民族、所占梯田高低不同、如此和谐共生,年的这部巨型史书不是写得清清楚楚?年6月22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审议,将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云南省元阳县为此举行了规模巨大的庆祝活动。我心生疑问:元阳哈尼梯田,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元阳哈尼族梯田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数十万亩梯田至今仍是当地30多万人口的生存根本,高山上的6万余公顷森林提供着全县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全县近千条水沟干渠仍在灌溉着千山万岭之上的梯田,这就是元阳哈尼族梯田奇观的突出特点。它不像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已失去功能的古迹,也不像泰山、黄山、尼加拉瓜大瀑布等单纯的自然景观,也不像曲阜孔庙、拉萨布达拉宫、北京颐和园等单纯的人文创造,它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相谐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哈尼梯田应是二者兼而有之,即是自然遗产,也属文化遗产。它是人类的伟力、是自然和人类智慧共同的结晶!在新街镇,我与当地哈尼妇女聊天。她告诉我,当地政府已经下文,不许百姓随意损毁任何一块梯田,不许在梯田周围修房建屋等。这些管理者现在心里明白得很:梯田种出的稻米可以让百姓吃饱饭,梯田供人观赏同样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万千游人、不分四季,纷至沓来,给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多少生机?给我们开车的哈尼族妇女夫妇俩买了一辆小面包,轮流着载游客参观景点,已经是忙得不亦乐乎。比起从前,整年弯腰曲背地在田里流汗,效益不知要好上多少倍!阳春三月,我们在新街镇和景区看到了许多身着民族服装的各民族妇女,特别令我新奇的是有些妇女(我搞不清楚是哪个民族)最夸张、最漂亮、最奢侈的装饰不是在身体的正面,而是在背后腰部以下,腰间系一根带子,臀部有两大块精美绣花的菱形饰物坠在下面。两块饰物一是绣花精美,二是块大,三是很重。是我在国内外诸多民族装饰物中所见很独特的搭配。我就想,这种在臀部以下重装的配饰是不是与稻作民族常年弯腰曲背在田里劳作有关?胸前的饰物多被遮挡,索性放在易被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aguaa.com/mngjt/5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