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谈过恋爱的人,在最爱的时候,会产生一
“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译:孔子说:“颜回啊,他的心,可以三个月不违背仁德。其余的人呢,有的能做到一天不违背仁得,有的能做到一个月不违背仁德。” 01 仁就是把自己的频段调到与万物同频 孔子说:“像颜回这样的学生,可以处在仁的状态里长达三个月,其他人顶多持续一两天,仅此而已。”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连续三个月,把自己的心放在透彻的光明中,与万物连接,与所有事情同频共振,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可能已达到了圣人的境地。 《阴符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力量放在一个点上,能量会放大十倍;如果连续三个昼夜都这样做,能量会放大万倍。如果连续三个月呢?其能量难以想象。小梁想用这句话,回应孔子说的“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我们常说,做人最重要的是学会制心一处。吃饭的时候,品尝淀粉经由唾液淀粉酶的分解与消化,感受那股甘甜的味道;走路的时候,感受自己的左脚踩在地面,右脚跟抬起再落地,然后脚掌再落地……如果你在吃饭的时候专注于感受饭的味道,走路的时候专注于脚踩在地上的感觉,就会慢慢地把一个点的真实感受,扩展到对不同时间里不同事情的专注上。 我的老师蔡志忠先生说:“所谓的禅,就是对生活无限地‘zoomin’,就是镜头推进去再推进去的状态。如果你能把这个状态持续很长时间,它的复利效应是呈指数级增长的。” 颜回把心调到仁的频段,并且不杂,能长达三个月,这是一种何等“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 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什么是仁?小梁认为,仁就是把自己的频段调到与万物同频,要么你的频段极宽,成为万物频段的最大公约数;要么你的频段极窄,成为万物频段的最小公倍数。 02 孔子对颜回的欣赏与羡慕 如果你看见一棵树的时候,能感受到它在风中接纳阳光,体会到它的孤独、它的坚韧、它对阳光的渴望,也能体会到它表面看上去很安静,底下却慢慢地把根扎到更深的土里的那种感觉。 如果你看见一朵云的时候,能把自己的心放在云上,体会云的空性,体会云俯瞰大地的视角……如果你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随时随地与所有愿意连接的人、事、物进行调频,小梁窃以为,这种状态就叫“仁”。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女孩子坐在你面前,当你因为股票狂跌,过去三年的工资在短短的一周内消弥殆尽时,她能全然地感受到你的绝望和痛苦,她的眼睛里散发和你一样的悲伤;股票回涨时,你变得欣喜若狂,这个女孩子伴随着你的频率,眼角和嘴角微微上扬,这时的她还需要多漂亮吗?还需特别性感吗?都不需要了。 反之,如果一个男孩子能全息地感受到女孩子的痛苦——当女孩子痛经的时候还强颜欢笑地跟大家吃饭、喝酒、做PPT,这时男孩子应该体会到她的痛,而不是说:“来,喝口热水。”这样的男人,女孩子是多么愿意和他待在一起呀。 这种状态就叫仁,颜回就是能把这种状态持续三个月的人。如果一个人能在这种状态里持续三个月,那么他的能量就像共振一样,会随着时间的累积指数性地加强频段,最终一定是充满欢喜的。 孔子评价颜回:“颜回可以三个月不违背仁,一直处在这种频段里。”我都能隐隐地感受到孔子对他的欣赏,甚至是羡慕,因为这是圣人的状态。 03 致虚极,守静笃 有一个禅宗公案叫“顽石点头”,以前小梁不懂什么叫顽石点头,但现在慢慢地隐约感受到,当你充满欢乐的时候,周围的石头也能体会到你的欢乐。 很多人都说:“这似乎是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境况。”试一试,也许有一天你在思念一位朋友的时候,突然接到他的电话;或者你正在写文章的时候,想起这位朋友,还发现在他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了你,这时你会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快乐? 如果能像颜回那样,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与周遭的树木、房屋在一起,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 如果我们能理解这种境况,就能理解为什么古人喜欢卧游——在床前挂幅《富春山居图》或其它山水画,侧身躺卧在床榻之上,看着这幅画,整个人的精神就像航拍的大疆飞机一样,已经飘逸在画里的松林、泉水和山坳之间…… 反之,如果两个朋友借由同一朵花,感受到了共同的快乐,彼此之间心心相印,拈花一笑,这大概就是孔子羡慕的一种人生境况吧。 “致虚极,守静笃”,只有当我们放下对“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处于哪个时间段”“我处于什么境况”等这些所谓内在对自己的执着时,也许就能体会到物我两忘的境况了。 小梁有过一次类似的体会,在喝酒喝到微熏还没有天旋地转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可以随时融入到旁边的那杯酒里,也可以同时坐在这张桌子的不同角度,让自己的身体穿过桌子,当然那是一种精神体验,但非常接近物我两忘的状态。 我的一位朋友曾把喝酒喝到最舒服的境况,形容为“形虚而神全”,感觉自己的身体是虚无的,可以穿透一切,你的精神不再被束缚在小小的腔子里,可以随时与周遭的一切调频成一体。 也许你觉得这种想法有点儿悬,但凡谈过恋爱的人,在最爱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很奇妙的错觉——当你看见心爱的女生在图书馆的那头,哪怕隔着整个图书馆,都感觉自己好像就坐在她身边一样,你可以感受到她的呼吸,甚至都能闻到她脸上香香的味道。 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如果有过,恭喜你,爱情的荷尔蒙就像茅台酒在我的身体里一样,产生了类似的状态。 只不过对颜回来说,他不需要借助酒精,也不需要借助爱情,他只需要让自己启动一个开关,就可以成为具有那种状态的人。这种状态很像将睡未睡时的状态,也就是脑波在θ波的状态。 04 把入睡的感觉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就能很快入睡 有一天,有位朋友给我看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一个戴在手指上有很微弱电波的脉冲。当我们处于将睡未睡的时候,它会有点儿轻微的脉冲,然后你必须用大拇指和食指碰一下它,脉冲才会停止。 如果你每天在将睡未睡的时候,都做这样一个动作,重复很多次后,你再做这个动作时,大脑就会很快切入到将睡未睡的感觉。这是不是很高级呢?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催眠法。入睡前那种马上要睡的感觉,和我们看到一颗柠檬被榨出汁,唾液就开始分泌的感觉一样,因为形成了条件反射。 颜回经过长期的练习,也许找到了一种“致虚极,守静笃”的斋心方法;找到了随时把自己切到与万物互联的状态;找到了与喝了酒,或者沉浸在爱情最甜蜜时刻差不多的连接感,把这种状态幻化为对整个宇宙的态度,就叫仁。在道家,这种状态叫“虚”;在佛家,这种状态叫“法喜”。 以上仅是小梁的猜测。其实这是一个开放的猜测,每个人对这种状态都有不同的理解,也许它很荒谬,也许它很可笑。也许它是一个笨拙的中年人在谈过恋爱后,在喝过酒后,在看到一段特别有意思的文章后,在与人进行一段非常有意思的交谈后,曾体会过的隐隐的、会心的默契和微笑,这也许就是孔子追求的仁。 可怕的是,他那可爱的学生颜回居然可以连续三个月处在这种状态里。 一位好朋友曾和我分享过他的体验,他说有一天,他读《六祖坛经》的时候,突然找到了那种感觉——整个人就像飘浮在水上,看见谁都觉得很美,恨不得在街上遇到向他招手的人,然后就把车停在路边,牵着那个人的手,带他走到想去的地方。 如果你从没有过这种体验,起码应该知道,有人曾处在这样的状态里。在马上入睡之前,请记住这种感觉,把它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就能很快入睡。 学做一件可以让自己 制心一处的事, 你会选书法、太极,或是什么? 延伸阅读修行的终极真相就是:遇见“自己”!修行必须从实际问题入手,谈经论道一堆,神奇体验一把,但遇事依然烦恼痛苦,修行何用? 真修行必须在具体的痛点上进行,痛得越深,你其实离真理越接近,那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越黑暗意味着黎明越接近。 因此,不要把修行变成逃避现实烦恼的港湾,一时的安宁舒服过后,苦的还是自己。 修行必须从生活问题入手,每一个生活问题都是法门入口,每一个问题都是道场。 真正的道场不是道观、不是禅堂,不是共修者的祥和之地,道场就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眼前的念头。 如果你的婚姻有问题,婚姻就是你的道场;如果你和孩子关系有问题,亲子就是道场;如果你工作发生矛盾,矛盾就是道场;如果你陷入生活的无聊,无聊就是道场;如果你有金钱的问题,金钱就是道场;如果你对死亡忧心忡忡,生死的真相就是道场。 道场在你每一个受难处,道场在你每一个被卡住的地方,道场在你生命中每一次的绝境处,修行必须在那里进行! 不要试图绕过人生的种种问题,不要离开真实的内在,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修,直到修通,真相示现。 道观、禅堂、共修点心情好就没问题? 那不过是自欺欺人,你只是在逃避。 修行也不是向他人显示你的自我:“看我修得多好!我懂这经那经,我能双盘,我有超能力......” 修行是向你自己的人生示现: “嗯,烦恼可以转瞬即逝”,“这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情绪尽可翻过高山峡谷,尽可穿越惊涛骇浪,但我的真心随时充满喜悦平静与自由......因为它本来就是”。 修行的“果”是给自己这个实惠,修行不是为了遇见道,而是为了遇见终极真相的自己。 修行不单是为了见证终极真相,更是见证你经历每一个心境的刀山火海与高山峡谷,在每一个痛点、卡点、烦恼上......空性的回归。 证悟与解脱必须发生在具体的烦恼执点上,就在此刻——当下,而不是在某个幻想的将来或境界中。 修行不能把你带离实际,修行必须走向实处、向实处的最深处用功。 你不能离开生活和大地修行,否则只是另一种逃避问题的方式,只是头脑自慰的自欺把戏。 修行无须执着于哪个信仰、哪部经典,修行无须执着于哪个法门、哪层境界......修行必须打破一切的界限、教条和依赖。 修行就是不断地“破”,为什么破?因为有生以来,你不断地“立”,你立了太多,那些坚执的“立”都已变成你的障碍与牢笼,所以只有破。 破须以痛为师,破的入口和老师,就是你的痛点,破的终极处,是破我执。 而“破”,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一种毫不犹豫的勇气与决心,它是一个纯粹的认出。 这个认出,并不费力,但必须付出极大的勇气才能做到,那是面对极痛的勇气,面对恐惧的勇气,而你没有逃离! 只有在其中精进——解剖自我的勇气,才有到达终极处的机会。 认出自我的最真面目,意味着根本没有东西可破——那只是一念的消失。 修行必须带来活生生的生命体悟,不是带你离开眼前的现实存在,不是带你进入你的头脑、梦境、神奇故事...... 修行必须时刻把自己拉回当下,回到眼前的如实。 修行是一种来自心识源头的呼唤,它时刻只重复地呼唤:“回来,回到当下,回到你的本来”。 修行必须亲自向自己开刀,依赖信仰、法门、上师、经典只是是暂时的“用”,“用”的目的是方便掌握开刀的刀法,但终究、必须、亲自向自己开刀,解剖过程只有自己亲自才能完成,才是能实用的智慧。 修行一旦安全地躺在信仰、法门、上师、经典之上,而不是亲自实证——向自我解剖,修行就会成为自我编织的另一个牢笼! 修行不是问题思辨,不是高深探讨,不是玄想未来,不是演绎智慧,修行是全然地觉知当下。 当下解剖,当下觉知,当下觉知,当下解决,直到终极处,连觉知亦成为多余......清明地直面人生,如实而修。 修行就在身边!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宫观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 修行是什么,是不是一定要脱离生活跑到庙里、道观里拜神念经呢,是不是一定要专职打坐、阅读修行书呢?当生活出现了问题,我们总感觉是生活的问题打乱了我们的修行。 其实修行与生活是一体的,修行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离开了生活谈修行,总不免是在逃避问题…… 煮饭、洗碗、做家务,也是一种修行。 修行,总会让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隐士,幕天席地、静坐、行脚,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义。然而修行的定义绝非如此狭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来”独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平衡工作与家庭、压力与健康、与欲望、无常与情绪苦乐……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寻求平衡,反而更能让我们看清生活如实的本貌。 简而言之,只要你专注当下,煮饭、洗碗、做家务,也是一种修行。 所以,只要如实、认真、带着觉察去生活,试着时时刻刻检查自我,丢弃自己的傲慢、贪求、期待与恐惧,以一颗清净心,看到生命的不同次第,你我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师。 当修行从实际问题入手,每一个问题是道场。 修行必须从实际问题入手,不能空谈玄谈。空谈玄谈没有任何意义。道理你能说出一大堆,但遇事你仍然苦仍然恼,修行有什么用呢?修行必须在生活中具体烦恼或痛苦的事实中进行。 不要把修行变成一种逃避现实生活或烦恼的借口。修行不是一种逃跑的方式;修道不是修开一条逃跑的道儿。修行更不能成为一种心灵的娱乐。 当然,这一切你可以反对、反对——坚持你自己的,但结果苦的还是你自己。当修行从实际问题入手,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是入口。 每一个问题是道场,每一件烦恼的事是道场,每一次情绪的旋风是道场,每一次恐惧的到来是道场,每一个念头是道场。 真正的道场不是道观、不是寺庙、不是山林、不是修行者聚集的地方——真实的道场就是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眼前的存在、每一个念头。 如果你婚姻有问题,有问题的婚姻就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和老公的关系有问题,和老公的关系就是道场; 如果你和同事发生矛盾,这与同事的矛盾是道场; 如果你陷入生活的无聊,这无聊是道场; 如果你出现了钱的问题,钱就是道场。 如果畏惧生死,生死问题就是你的道场。道场在你每一个受难处,道场在你每一个受卡和被卡处。修行必须从那里进行。 不要移过婚姻的问题、老公的问题、同事的问题、无聊的问题、钱的问题、生死问题——而跑到道观、寺庙、山林或修行者多的地方,去谈玄谈道去,那没用,你的道场选错了——你在外道修行。 修行应该哪里有问题在哪修,修通那个问题。 在道观、寺庙、大山林、在修行者多的地方心情好、没问题那有什么用? 修行也不是向他人显示你的自我,“看我修行的多好?”“我是一个修行者”,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显示,“看,这个问题难不住我”,“它不是问题”、“什么也不能带给我问题或烦恼”、“存在只能给我喜悦”。 愿你我都能,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七种不同积聚福德的方法...积聚福德通用的方法,其种类繁多,例如:慷慨布施、持戒、安忍、以实物或观想做供养、忏悔、随喜他人的好运,以及生起慈悲心与菩提心等都是。此外,皈依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还有,祈请圣者转动、长久住世也能积聚福德,它让让我们去除因过去世制造障碍而让人无法接受法教所产生的业果。 大乘佛法提供了结合智慧与方便的各种绝妙法门,既容易实践,又能带来不凡的结果。你也许会以为,想要积聚无量福德就得付出超过自己能力所及的巨大牺牲,例如供养自己的皮肉、骨头或房子等。但物质的供养并非我们唯一能做的,如果是的话,它就不是一个实际可行的系统了,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对这种激烈的行动都力有未逮。所幸,大乘法道具有适合所有修行人的智慧与方便,而非只适合富裕者。它提供了观想供养的方式,能积聚与物质供养完全等量的福德;换句话说,大乘之道简单、愉悦、不麻烦,但它的方法却能获得和物质供养等量的福德与智慧。 七支供养 七支供养是这些殊胜的法门之一,它包含了七种不同积聚福德的方法,而且每个方法都有其特殊的目的。这些供养是:(一)礼拜;(二)供养;(三)忏悔;(四)随喜;(五)请转;(六)请佛住世;(七)福德回向。(你可以选择任何一部佛经或法本里的〈七支祈请文〉来念诵;同时,你应参照传承仪轨本文与释论,来了解它出现在你的前行的哪一部分。) 礼拜 我们以大礼拜来摧毁自己最顽强的外壳——骄慢。一个人若是充满骄慢,证悟的功德就无从增长;而缺乏证悟的功德,菩萨的利生事业就会受到阻碍。除此之外,骄慢的本质是缺乏安全感,更会造成许多层面的伪善。 想象你将身体的数量倍增,因而有成亿成兆的“你”在皈依对境面前做大礼拜。佛陀说,这个做法能让你自己与你在想象中所做的每个大礼拜,都积聚完全等量的福德。 供养 对治悭吝的方法是做供养。悭吝根植于贫困的心态,它与物质匮乏无关;世界上有许多人身拥有巨大财富,却仍经常感到缺乏某些东西。悭吝的一个副作用是心胸狭窄,而一个心胸狭窄者与人相处,永远都发展不出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质量。 你所供养的物品毫无数量上的限制,它可以如天空般无限!虽然,“无限”的供品从我们的耳中听来,似乎就是堆积起如山的奢华物品。然而,即使只是几粒谷子,供养也可以是“无限”的——如同小男孩“月官”(Chandragomi)所做的供养。 月官的家境清贫,为免饿死,他的父母、兄弟、姊妹都被迫去乞食。一天,当月官出去行乞时,他注意到路旁的寺庙供奉着一尊观世音(梵Avalokiteshvara)菩萨像。他被这尊菩萨像的慈悲面容所吸引,于是把当日上午乞得的一些谷子洒向菩萨像的手上。令他诧异的是,无论他如何小心翼翼地供养,谷子总是从菩萨的手中滑落到地上,他再供养一些,谷子依然滑落到地上。于是,月官开始担心,是否观世音菩萨由于某个原因而不接受他的供养。他不断地朝口袋深处再掏出一些谷子来供养,直到最后一粒不剩。至此,月官感到十分沮丧,他眼含泪水、满怀歉意地向观世音菩萨说:“我现在已经没有东西可以供养你了!”就在那一刻,这孩子深信观世音菩萨真的就在面前的那种专注力,让菩萨像活了起来,并且以紧紧的拥抱来安慰他。 显然的,我们都应该去做物质的供养,但对初学者而言,也许做观想供养的风险较少。当阿底峡吉祥燃灯尊者来到西藏时,他建议西藏人做水供(这就是西藏佛寺中供有许多碗水的原因),因为供养应该要彻底、全心全意地去做,不应有任何后悔之念,或担心“供养会被谁拿走”、“供品会被拿去做什么用”等这一类类的想法。对初学者而言,供养水比较容易如此做到。 在你的心眼之中,观想所有各种传统供品堆积如山,再加上任何其它你所想要的美丽的、贵重的、令人喜爱的或非凡的物品,例如加拿大的尼加拉瓜大瀑布,或北京的紫禁城,或京都优雅诱人的艺妓舞娘,或美国加州魁梧而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让你的想象尽情飞扬,而且不要只把供品局限在自己文化所欣赏的范围之内。 忏悔 接着,为了拆除我执的藏身之处,你要揭露、忏悔自己的恶行,这是反击瞋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你把自己的堕罪深藏在幽深晦暗之处,那就好比你身患重病,却不告诉医生哪里疼痛;隐瞒如此重要的讯息,最后只会让医生无法做出正确的诊断。如果你忘了曾经做过的一些事,或者不完全确定何者是属于佛教观点的恶行,你也不用担心,尽己所能地忏悔即可。想象你在诸佛与菩萨面前,他们知道一切过去发生的事、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以及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在他们的面前,你揭露、忏悔所有自己感到羞愧的事情与念头,以及在未来可能会做的事或会想的念头,任何一件都不要遗漏。 随喜 随喜他的人好运,是一个积聚福德非常轻易且有效的方法,然而,讽刺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件事却都感到痛苦难为。 随喜有三种主要的原因: (一)随喜众生的快乐与快乐之因。例如,当你看到有吸引力的人,随喜他们的美貌而不嫉妒。 (二)当你看到行善的人,随喜他们的善行,不要因怨恨或嫉妒而批评他们。 (三)最好的是,随喜证悟与证悟之因,而不是沉溺于“证悟是否可能”或“佛果是否存在”的疑惑中。随喜他人从事证悟之因的行持,例如听闻与思惟教法,或修持禅定。 积聚福德的方式之中,随喜他人的成功也许是最简单的一种,这好似在你的四周有着大量的福德,就等着你去集结起来。看到别人做了有价值的事,你只要随喜他们的善行,就能积聚海量的福德。嫉妒,是让我们受苦的最荒谬、也是最可悲的情绪反应;要对治它,最强而有力的方法就是随喜。当你看到他人的美貌或成功时,切勿沉溺于嫉妒中,反而要随喜之;并且记住,这两种功德是他们过去世修持安忍与布施的结果。想想你所认识的每个具有良善特质的人,随喜他们所做的善事,医院或创造美妙的花艺;也随喜他们所享有的结果,不论是名词或美貌;而随喜诸佛与菩萨的佛行事业,更是特别有力。 请转 我们处于末法时期,对于五浊恶世以及自己所有问题的根源——无明,最有力的对治方法就是祈请诸佛与菩萨转动。 佛陀于二千五百多年证入般涅盘(梵parinirvana),因此你可能会问:“为何还要继续请佛教导我们呢?”在日常生活里,每当我们遭遇困难时,大部分人最先想要做的,就是请求我们尊敬或信赖的人给予帮助。在目前的状况,我们在轮回里普遍面对的问题就是根本无明,所以我们应该去请教确定能祛除无明的那个人。“但我们为何要请教佛陀?又该如何请他呢?”这是大部分人立即的反应。“他现在并未活在这个世界上,难道我们要等到未来佛出世,才能得到答案吗?”很遗憾的,这样的问题完全错失了重点。 “请转”并不只是以世俗的方式请求法教而已,转动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例如,可能在你做某件平凡的事情时转动,比如正在看一出你最爱的连续剧,或见到一棵枯树,或读到一本书的某个章节时。因为不论任何情况,只要能触动火花点燃你的悲心,以及对“此生徒劳”的了悟,都是“请转”。就如我们一再看到的,佛弟子常在初次翻阅神圣的法本时会有所障碍,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然而,到后来积聚了多一点的福德之后,当他们再回去阅读时,就会发现相当易于了解。这是诸佛与菩萨转动的方式之一。 佛陀说过,每当我们心怀虔敬,他就与我们同在。这就表示佛陀不普间断地一直在转动,而这种教法也永不会停止。 请佛住世 请求诸佛与菩萨住于轮回而不要入涅盘,是我们反击邪见与怀疑的方法。轮回众生的心是二元分别的,而二元分别的心其本质充满怀疑,怀疑又反过来滋生邪见。心灵追求者也是如此,我们耗费许多时间,对自己的修行、法道与心灵生活的方式感到怀疑而挣扎,这可能是我们多数人都必须面对的艰巨挑战,也是会一直伴随我们直到心灵旅程终点的唯一情绪(烦恼)。有人认为,我们的智能愈增长,怀疑也就更敏锐;这很有道理,因为我们愈聪明,怀疑也就会愈聪明。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在一开始便有很多的怀疑;其它的不谈,至少它会占去我们太多的时间。怀疑愈严重,我们就愈可能困在持续不断的自我谴责状态中,因而将注意力导离正见,造成我们对“因”、“缘”、“果”法则失去信心,并且腐蚀我们对缘起实相、空性、三宝等究竟真谛的信念。 “怀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侵扰我们的心。你也许会有这些困惑:“为何完成了这么多佛法修持之后,我的健康状况仍然不佳?”或者,“如果佛是遍知的,为何他不能消灭艾滋病、贫穷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他们究竟有没有法力?”、“真的有来生吗?”、“我们每个人真的都有佛性吗?”……许多类似的怀疑,只要我们听闻教法就很容易清除。不过,大部分的人也需要某种与逻辑或推理无关的启发来增强信心,例如经历了某种超凡的体验,或遇见了一位具有启发性的人物。通常,遇见一位我能看得到、摸得着、听得见,又代表佛之身、语、意化现的佛教大师,是最深刻的一种启发,也就是所谓的“眼见为真”。 我们所请求的,不只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3]的圆满诸佛住于轮回而已,我们也请求那些总持诸佛菩萨伟大功德与法教的人,以及启发众人、启发所有那些虽然不合逻辑、不切实际,却能让我们振奋鼓舞的节目与活动的人,其事业都能持续。 福德回向 最后,我们必须随时尽快地回向自己的修行与善行,才不至于浪费所积聚的福德。藉由将福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的究竟快乐与证悟,我们不仅保障了福德的安全,也保证它会如银行存款的利息般持续累积。因此,我们的善行就会成为自己的成佛之道。假使我们不立即回向,这些福德资粮可能就会被突发的瞋火,或任何其它折磨我们的极端恶行或恶念,烧毁殆尽。 福德——抵御障碍的盔甲 大家都形容佛法是绝对无价的,又说它有如能切断各种二元分别之网的金刚钻。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如穷极潦倒、愚昧无知的乞丐,毫无任何价值的概念。因此,当有一颗珍贵的钻石突然落入手中时,我们却不知道该拿它来做什么才好。我们根本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因此说不定会拿它去换一条热狗,或不经意地把它弄丢。这种情形竟出人意料地常常发生,因为有珍贵的佛法之处,就总会引来障碍;而当修行者引来障碍,这表示他的修行正在见效。若非如此,何来障碍骚扰?它们没必要去攻击那些修行不太好的人,因为那些人可能已经为自己制造足够多的麻烦了。 话虽如此,我们遇到的许多障碍都是强大而恼人的。因此,我们藉由修持佛法的许多法门,试图发展出一种能力,来操控、欺骗、引诱、转化、忽视所有引来的障碍,其中最“高明”的方法就是把障碍视为“加持”。但是,要能真正这么做,需要很多福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aguaa.com/mngjc/6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塔塔报ldquo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