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短,短的只能做好一件事儿,个人很小,小的也只能做好一件事儿。看完,是在早高峰的地铁上,艰难地合上书,人群汹涌,我多想告诉周围的人,在这样一个早晨,有这样一本书,有这样一个孤独的抄经人,被我想起。                      ——读《天平之甍》

又到了年终总结时间,翻了一下读书记录,除了专业书,今年从头到尾读过的书大概有两三百多本,杂且乱,挑一些自己觉得很不错的书特别记一下,一共有七十本,大概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这几十本书绝大部分写成时间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新书看的不算少,但好的的确不多,还有很多的书都是重读好几遍的书,我也把它们列在这儿。所以还要引用一下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的一段话:

我们不能读一本书,只能重读一本书。一个优秀的读者,一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只能是一个「反复读者」。

排名不分先后:

01《沈从文的后半生-》张新颖这是一本新书,用翔实的资料,剖析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新中国风云变幻的年代里的心态变化,沈从文先生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个人,因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思考,从他的文字里可以看出他首先是个普通人,然后才是作家。

沈从文的后半生-

2《》奥威尔孙仲旭译因为孙仲旭先生的去世,重新读了他的译本,即使不去考虑作品的背景和政治因素,这本书依旧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3《金阁寺》三岛由纪夫三岛的美学观,很日本。三岛的作品,绝对是了解日本的一个好窗口。金阁啊!倘使你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美,那么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美,为什么必须美?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

金阁寺

4《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科塔萨尔

没有人能够为科尔塔萨的作品做出内容简介,当我们试图概括的时候,那些精彩的要素就会悄悄溜走。

——博尔赫斯

偶像令人尊敬,仰慕,喜爱,当然,还引发强烈的嫉妒。极少数的作家能像科塔萨尔这样激发上述的一切情感……

——马尔克斯

任何不读科塔萨尔的人命运都已注定。那是一种看不见的重病,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产生可怕的后果。在某种程度上就好像从没尝过桃子的滋味,人会在无声中变得阴郁,愈渐苍白,而且还非常可能一点点掉光所有的头发。

——聂鲁达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5《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张靓蓓

关于李安的书很多,只有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坚持梦想的人很多,有才情的应该也不少,但幸运的,可能就不是那么多了,李安算一个。

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

6《永恒的终结》阿西莫夫

科幻小说不能多看,尤其是涉及终极思考的那种。因为它会轻易地把你从现实世界里抽离出来,让你看到时空是多么广大,生命是多么渺小,你的存在,甚至一切的存在是多么的无意义。它会给你带来强烈的美感,继而是空虚,最后是恐惧,最强的迷幻剂不是达利,不是平克佛洛伊德,是阿西莫夫。

永恒的终结

7《九故事》塞林格

短篇小说集《九故事》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J.D.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初版于一九五三年,其中除《下到小船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外,其余七篇均发表于《纽约客》杂志。

《九故事》是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认的当代经典短篇小说集。

九故事

8《小于一》布罗茨基

这本书一直放在床头,断断续续地读了好久,因为是在图书馆借的,不好意思一直续借,就买了一本。读书其实是一场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当两者不在一个重量级的时候,难免会读读停停,因为读一篇,要消化好久,才有勇气去读下一篇。但一直有这种书可读,才是读书人的幸福。他的《悲伤与理智》我还在时不时地读着,至今没有读完。

小于一

9《天国之秋》裴士锋

中国近代史上,太平天国的历史是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不下结论地去看那段历史是最好的打开姿势。

天国之秋

10《流动的盛宴》海明威

回忆这种东西,就是无能为力地看着当年小公牛一样的自己却记不得当时哪怕最深刻一瞬间的感受,因为你在变,巴黎在变,就连回忆也在变.

流动的盛宴

11《莎士比亚书店》西尔维亚·比奇

“莎士比亚书店”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之一,也是巴黎的文化地标和全世界独立书店的标杆,至今仍让全世界的爱书人津津乐道。从它诞生开始,就在机缘巧合下吸引了乔伊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纪德、拉尔博、瓦乐希、安太尔等作家与艺术家,不仅成为英语和法语文学交流的重心,也是当时美国“迷惘的一代”流连忘返的精神殿堂。本书是书店创办者毕奇小姐的回忆录,书中不仅讲述了书店经营中的欢喜、哀愁、成就、遗憾和与很多知名作家交往中的细节,也讲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里的文化和社会变迁。作为时代的见证者,莎士比亚书店和它的缔造者毕奇小姐都已成为永远的传奇。

这本回忆录最有意思的还不是一大堆着名文人的奇闻异行,而是它们都过度符合大家对这些人的既有印象,典型得不得了:阿拉贡果然是这么地超现实;萨提果然是这么地冷静节制,而且不论晴天雨天总要带一把伞上街。至于费兹杰罗,就和传说一样地挥霍无度。「总是把钱放在他们住家大厅里的盘子上,如此一来,那些要来结帐或者要小费的人就可以自己动手拿钱」。

莎士比亚书店

12《秧歌》张爱玲

爱玲阿姨的小说素来深刻,可是读了《秧歌》之后才发现,原来她的深刻,是微笑着拿把尖刀来剔骨,突然有种看《双瞳》的感觉,那个被道士施法赴死的小女生,临死前的微笑。从容不迫。这本书是写土改时候的人民的生活状况的,由于涉及到有丑化执政党的嫌疑,所以在大陆是买不到这本书的。目前所读的是台湾皇冠的出版物。由于这个基调,注定是被打上禁书的烙印。而事实上,她给我们揭露的,又是如此鲜活的历史真实。尽管文艺理论教导我们,小说的艺术真实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且虚构是小说的本质,但是,我们却能通过爱玲阿姨娓娓道来的讲述,去不动声色的讲述很多被避讳掉的东东,宛如一个面目慈祥的邻家大婶,讲述的却是极端暴力和血腥的传奇,令人瞠目结舌。在那场土改风波中,那些淳朴善良的甚至都有些木讷呆滞的普通民众,被挖空的灵魂深处的对于基本生存的渴望,以及被莫名的思想强制灌输时候的迷惘。为什么,人善被人欺?换了人间的社会,依然有那么多的千疮百孔。那种无奈,竟是刻骨铭心的。书中借剧作文艺家顾冈之口说:“一个强壮的惊心动魄的景象,作为我那张影片的高潮。只要把这故事搬回去几年,就没有问题了,追叙从前在反动政府的统治下,农民怎样为饥饿所逼迫,暴动起来,抢粮烧仓。”爱玲对于执政党的批评,注定了将她自己要置身在主流之外。因为,她不是一个可以一味歌功颂德的人。所以,她的远离其实是明智的,正如她自己在书中所提到的今后可能的“清算”,其实她逃过这一劫。

秧歌

13《苦妓回忆录》马尔克斯

“在我九十岁那年,我要与一个未成年的处女度过疯狂的一夜,作为给自己的礼物…”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将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然而马尔克思却用了这样一种漫不经心的笔调,仿佛一切世俗成见,一切道德观念,甚至一切自然规律,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抛却。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早已对各种铺天盖地的奇闻怪谈免疫,光怪陆离已经难以轻易吸引我们的眼球,然而,马尔克思寥寥数笔就俘获了我们日渐麻木的好奇心和窥私欲,可见姜还是老的辣。

  在错愕和惊惶之余,不得不佩服马尔克思的老奸巨滑,就像一只胸有成竹的老蜘蛛,不紧不慢地编织着文字的陷阱,只等着猎物自投罗网,我们甚至能从字里行间窥伺他慧黠的笑容。当然我们是乐于成为马尔克思的猎物的,因为等待我们的注定是一场文字的盛宴,这个狡猾的小老头,是最可以让人放心的。

苦妓回忆录

14《皮囊》蔡崇达

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

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皮囊》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皮囊

15《八月之光》福克纳乔伊斯的神话图景是扭曲而戏噱的。我相信这一切来自于他的带有飞扬气质的天才。而福克纳则完全是另一种意义的。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一样,福克纳具有着沉没于自己世界的强大愿望。他的世界并非那种高度概括的抽象的凝缩,而是一个几乎彻底被还原的图景。约克纳帕塔法,密西西比北部。白人,黑人。他甚至在《押沙龙》中为这个县画了一幅地图。这是他自己独立的王国。沙多里斯,杰佛生镇,这一切是他世界中独有的东西。而他很乐意将这一切,描述得极其真实。

八月之光

16《疑问集》聂鲁达我很喜欢那些问题,却不留恋那些答案。

疑问集

17《沙之书》博尔赫斯

今年出版界有件大事,就是博尔赫斯全集的再版,虽然争议很多,但意义不可否认。

广州的博尔赫斯书店窗户上就贴着这篇小说,有关书,有关时间,这些博尔赫斯最着迷也一直没有想清楚的问题。

沙之书

18《生命册》李佩甫

尽管李佩甫想表达的东西早在他十几二十年前的作品中就表达完了,但李佩甫对我们这个几千年一直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民族的深刻认识与剖析依然闪亮。

生命册

19《群山之巅》迟子健

这是我看过的当代名家的近作中最好的一本,一直很喜欢迟子健的东西,不温不火,有着女性的细腻和洞察。中国的严肃文学这几十年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也有一些新的东西在进来,但似乎没有看到什么希望,能讲个不错的故事,已经很难得了。

群山之巅

20《中国思想史十讲》金观涛 刘青峰

一个大学同学很推崇金观涛的书,我先看了这本,很多想法的确有新意,金观涛总结了一个叫做文化稳定性结构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思想发展史,初读的确有让人恍然大悟之感。但我一直认为人文不同于科学,理论可以提供一个思路,但固守一种理论难免会有自说自话之嫌,用理论可以把很多东西理顺于一个体系之内,但游离于体系之外的东西,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中国思想史十讲

21《大问题》罗伯特?所罗门

什么是人生的大问题?吃,睡?应该不是,虽然很多人认为人类之所以要辛勤劳作只是为了吃穿这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其实只要求吃穿的问题,猪都可以做到,所以这些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对人类来说,生活的大问题就是哲学问题,比如生活的意义,上帝的存在与否,正义、道德……这本书就从这些最基本的思考入手,来讲哲学,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带你走进哲学的世界,学会思考。当然这也是个无底洞的世界,走进去,是福是祸,都不好说。

大问题

22《地道风物:广西》陈沂欢/主编

今年看了很多旅游方面的书,都是当作休闲读物来看的,这一本也应该属于旅游类的书籍,但与一般的只偏重于攻略介绍类的书不同的是,它更专业,从「地、道、风、物」四个角度重新发现广西,我尤其喜欢「地」的部分,是那种来自脚下的地理,是用脚走的,而不是书上来的。要说点缺陷,每篇文章由不同的人写成,稍嫌零散。

地道风物:广西

23《四分之三的香港》劉克襄

大多数人对香港的印象就是高楼大厦,购物天堂或者中外美食,其实这都只是香港的一小小部分,香港有四分之三的土地是山地,香港的自然地貌种类很丰富,可是仔细去欣赏这些风景的人并不多。

刘克襄是台湾人,他经常会去香港徒步行山,这本书就是他多年来的成果。书里列了很多条香港的行山路线,配有作者的手绘地图,还有很漂亮的文字说明。这些都是作者无数次行走的汇集,看了就让人有行走的冲动。

这是真正的行者,体会旅行之美,行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走进去,不打扰,不喧闹,只静静地欣赏与体会,才能最好的了解一个地方。

四分之三的香港

24《赫丘力士之柱——周游地中海》保罗索鲁

这是我所理解的真正的游记,环绕整个地中海,从欧洲到亚洲到非洲再回到欧洲。地中海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就这样一路走过去,远比书上收获的要直观多。我幻想着有一天也可以来这样一次旅行,看了越多的书,越觉得行走的可贵。

赫丘力士之柱

25《行云纪》谢海盟

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是一座冰山,这本书是一台摄像机,可一窥冰山容貌,也是读懂侯导电影的一把钥匙。

行云纪

26《历史地理枢纽》麦金德

这只是两篇短短的论文,却是地理学的基石,也是地缘政治领域的扛鼎之作,历史也罢,地理要素也罢都摆在那样,怎么梳理它们,大拿就在这儿,据说深刻影响着希特勒的地缘政治观的一本书。

历史地理枢纽

27《米格尔街》奈保尔

今年看了几本奈保尔的书,最喜欢这本,像喜欢《都柏林人》、《十一种孤独》、《小城畸人》一样喜欢。

米格尔街

28《彷徨》鲁迅

以前上中学的时候读过很多遍,并不太喜欢,现在却很喜欢,《彷徨》的鲁迅不是那个一字胡,头发根根竖起,像个战士一样的鲁迅,是一个正常人的鲁迅。

彷徨

29《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很多人把这本书归到传媒学里去,其实远不止此,一本写于几十年前书,放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依然一针见血,这已经能够说明这本书的质量了。

娱乐至死

30《口述》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在某大学的五次演讲,时间作为主题贯穿始终,时间是博尔赫斯最迷恋的东西,这也是他绝大多数的作品试图探讨的哲学概念,妙就妙在他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时间,却并没有结论。

口述

31《全球经济史》罗伯特?C.艾伦

作为很多专业的入门书籍,牛津这套通识读本都值得一读,概论类的书籍虽然缺乏细节,但却提供了宽阔的视野,对借鉴不同专业的思维方式有很好帮助。

全球经济史

32《广岛》约翰?赫西

这是一篇很长的新闻报道,通过记录几个人的不同经历来描述广岛原子弹爆炸前后的情形,人类历史上最骇人的灾难即使通过纸张也能让人不寒而栗。

广岛

33《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

上学的时候看过一卷,长长的人名,让我失去读下去的勇气,现在重新拾起,后悔错过它这么多年,如果当年好好读下去,甚至读上两遍三遍,好多书就不必读了,好多路就不用绕了吧,不过谁又说得准呢,时间与经历是一个很奇妙的催化剂,好书在等着你,等着你带着催化剂而来,太早了,也会错过。

俄国文学有两座高峰,一个是托尔斯泰,一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来自于上流社会,一个混迹于底层,一个场面恢宏,一个剖人锋利,一个正常,一个神经,两个人凑到一起就如同纵向与横向支起一个十字架,竖在人类的面前。

战争与和平

34《死屋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氏的作品来了,在这个世界上,一直在旁边冷眼地看着他人,分析他人内心所想的人应该有很多,但能如此表达出来,恐怕就没有太多了,所以陀氏才伟大。

死屋手记

35《世界史》海斯、穆恩、韦兰

外国人的世界史大多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东方的历史都是附带,这三部本的世界史也不例外,这本书好在体例清晰,杂而不乱,虽然作者过于强调宗教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但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视角。

世界史

36《小王子》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配合电影的上映,和孩子一起重读的,依然有很多新的感触。这部不厚,故事也并不复杂的童话能在世界上受到人们如此持久的热爱,常读常新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小王子

37《阿拉伯的劳伦斯》斯科特·安德森

随着叙利亚难民事件的出现,全世界的眼光再次聚到中亚,无数的分析文章突然涌出,中东问题的复杂,复杂在历史和宗教,今天的中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国之间一时博弈结果的固定,可这种结构只是一时的平衡,外力一直在积累,到现在终于成了气候开始威胁结构的稳定,世界大国如何解决中东问题,百年前的劳伦斯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但显然在现代社会的世界政治格局中,这几乎是一个梦想,一如劳伦斯当年一样。

阿拉伯的劳伦斯

38《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狄德罗

这本书常年排在我想读的书单榜首,可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再版,市面上很难找到。有一次逛旧书店竟然无意之间发现了这本书,在回来的路上就迫不急待了,看了几页就无法自拔,不敢相信它竟然是写于十八世纪的作品,再次印证了我的一个感觉,几百年来,世界文学特别是小说并没有太多的进步,所以到了今天,文学艺术的式微在所难免了。

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39《苏联的最后一天》康纳?奥克莱利

一天的事儿可以写一本书,这一天在人类历史上也是重要的一页。苏联解体的前前后后,如果这对事儿感兴趣,这本书不容错过。

苏联的最后一天

40《八月雪》高行健

这是一本戏剧集,由于高行健的特殊履历,使得他的作品中显露出浓浓的个人主义味道,他放弃对国家、政治及社会这些虚无客体的追求,只把目光放在作为个体的人身上,很值得如今的国人细细研读一下。

八月雪

41《鞑靼人的沙漠》迪诺·布扎蒂

博尔赫斯曾在《私人藏书》里面介绍过这部小说,该书被誉为意大利的《城堡》,其实我觉得这本书还可以写得更好,虽然已经是大师级的了。

鞑靼人的沙漠

42《6点27分的朗读者》迪迪耶洛朗

非常温暖的故事,有关孤独,有关寻找,有关文字,有关爱情……

6点27分的朗读者

43《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

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时至今日,去伦敦的爱书人,都会去查令十字街瞻仰一下,尽管84号已经是一间咖啡馆了。

查令十字街84号

44《非普通读者》艾伦·贝内特

如果女王开始读书了,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读书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

非普通读者

45《岛上书店》

这本书是今年的热门书,不多说了。

岛上书店

前面这四本书都是有关读书的故事,如果你本来就爱读书或者想试着去喜欢读书,推荐找来读读。

46《说中国》许倬云

有一次,不到四岁的女儿问我:爸爸,国家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日本和我们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他要抢我们的国家呢?我当时是惊着了,那段时间我正好也在想类似的问题,深知此问题的复杂。过了几个月,这本书就横空出世了,第一时间找来读。许倬云就是试图在回答「中国何以为中国」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两本书可以说得清楚的,许倬云只是梳理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末中国这一概念的变化,至于「中国何以为中国」还是没有办法说清楚,但对一本书来说,写得已经足够好了。

说中国

47《中西文明的对照》许倬云

这本书是《说中国》的前奏,许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在中西历史的比较中重新发现中国,我非专业人士,不敢评价其成就高低,但受益良多。

中西文明的对照

48《恶童日记》三部曲 「匈牙利」雅歌塔 克里斯多夫

将近五百页的三本合集,端午假期一晚上读完,读完已经凌晨四点多。三部曲每部都有不同的风格,回味无穷。接着又找了改编的电影来看,电影也不错,但弱化了书中那股冷眼的感觉及孩子身上的「恶」。

恶童日记

49《被淹没和被拯救的》「意大利」普里莫?莱维

作者是从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活过来的犹太人。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永远无法感同身受的,有着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述的经历的他是如何看待这场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他又是如何看待人的。全书充满「金句」,有些感想让人目瞪口呆,但我们只能看看,永远无法感同身受,而他自己的感受,这些句子可能说清万一?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50《没有主义》高行健

我赞极了的创作观,高行健严重被低估,他的作品是今日中国文学艺术的一体两面。

s.jpg

51《岁月台湾:年以来的台湾大事记》秦风编

用老照片讲述台湾的历史,时间真是个奇怪的东西,把很多在过去看来平常的东西变得不平常,人类总是试图改变,却又止不住去怀念过去。

岁月台湾

52《天平之甍》井上靖

那天在路上突然就想起这本书,这是看第三遍了吧,依旧感动。我很喜欢里面的业行,也喜欢戒融。人生很短,短的只能做好一件事儿,个人很小,小的也只能做好一件事儿。看完,是在早高峰的地铁上,艰难地合上书,人群汹涌,我多想告诉周围的人,在这样一个早晨,有这样一本书,一个孤独的抄经人,被我想起。

天平之甍

53《温泉疗养客》黑塞

黑塞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他的《悉达多》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曾给我很多的启发,他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很大。有的人学佛,当成学问来做,皓首穷经,是为佛学,有的人学佛,当成生活来过,阿弥陀佛,是为佛教,有的人学佛,当成价值观来用,随手拈花,会心一笑,是为黑塞。

这是黑塞的散文集子,主要讲了他在温泉疗养时的所见和所闻,读来生动有趣的,惹人发笑。同时探究心理,可和陀氏比起来,冷暖迥异

温泉疗养客

54《当历史可以观看》冯克力

可能因为《老照片》是山东画报出的,所以我在那闭塞的山东老家上中学时也能看到这套书,很喜欢。转眼间《老照片》已经出到辑了,这本书告诉你怎么看老照片。

当历史可以观看

55《迟缓的诗人》范晔

范晔是新版本《百年孤独》的译者,这本书讲了很多大名鼎鼎的西语作家们的故事,如尼加拉瓜的鲁文·达里奥,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墨西哥的富恩特斯,秘鲁的阿格达斯和巴尔加斯·略萨,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智利的聂鲁达和波拉尼奥,西班牙的贡戈拉、马查多、洛尔迦和罗萨莱斯…,这是一本西语文学阅读指南。

迟缓的诗人

56《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

这么经典的书,现在看是不是有点晚?没有惊艳到,理想吧,与其说父母想给孩子这样的环境,不如说是父母现在想来当年自己想要的环境。

窗边的小豆豆

57《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宫本一夫

这是日本讲谈社中国历史系列的第一本,每本书的作者不同,都是日本的中国史研究权威专家。今年一共读了十本中的四本。日本人写中国史并没有带太多的感情,只依照现有史料与考古进行有一说一式的研究,非常值得一读。易中天也在写中国史,已经出版的我大部分都看了,每本书很薄,说是大历史吧,却又有很多的细节与人物,个人感觉易中天并不像在写历史,而是在写一种史观或者说是想揭示历史背后的推动力,这种写法我是持保留态度的。

从神话到历史

58《我的自学小史》梁漱溟

三联书店出的这套小书都很不错。梁老的这本尤其好,那些对自己有要求要自学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下手的朋友,找来读读,看看大师是怎么自学的。

我的自学小史

59《地下室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

这本书很薄,可是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以分量并不轻,陀氏的书一年只看一本就够了,如果不过瘾的话就重读一遍。

地下室手记

60《干校六记》杨绛

我们该如何使用文字,面对杨绛先生,我总是有这个疑惑。

干校六记

最后,怎么忘了这本书

61《查无此人》凯瑟琳?克莱斯曼?泰勒

书信体,一小时就可以读完的小书,却难忘。

查无此人

总结

不知道是不是读的书太杂太乱了,疑惑不减反增,把很多时间都浪费在读一些新书上面,结果新书的质量并不乐观,还是要抵制住诱惑,重读,重读,再重读。

英文原版书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要花时间啃,所以读着读着就扔在一边了。明年每两个月读一本一百页以上的原版书,不读完就不能读其它的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aguaa.com/mngjt/6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