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的国际制度策略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目前已经历了主导构建、偶尔退出和选择性频繁退出三个主要阶段。为了解释美国国际制度策略的变化逻辑,本文以现实制度主义理论为基础,从权力与制度的互动模式出发,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将影响美国国际制度策略的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分别纳入制度的成本收益和对制度的影响力这两个变量之中。构建了—个多维度多变量的分析框架。制度在与权力的互动过程中,既可以促进制度主导国的权力增长,也可能损耗主导国的权力资源。因此,美国在制度促进其权力增长时采取主导构建策略,损耗其权力时采取威胁退出或退出策略,即通过对制度成本收益的衡量来决定是否退出制度。而美国对制度影响力的判断决定了其退出的形式.。对制度的影响力高采取威胁退出策略。对制度的影响力低采取退出策略。领导人利益偏好的差异会导致国家对具体制度的态度发生转变,但其深层次逻辑都在于提升制度收益和累积权力资源。该分析框架可以很好地解释美国的国际制度策略长期以来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国际制度策略成本收益分析权力制度互动制度霸权利益偏好

作者单位:朱光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刘胜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年第二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印关系中的重大国际法问题研究"(18ZDA),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体制机制及启示研究"(17AGI)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匿名评审专家的宝贵意见,文章错漏由作者负责。

一、导言

国际制度策略指国家决定介入或退出国际制度的政策选择。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过制度霸权的超级大国,其对待国际制度的策略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制度体系和国际合作进程。从美国的实践来看,其对待国际制度的策略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巅峰状态的经济和军事优势,在各个领域主导构建了众多的制度规则,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这些国际制度共同构筑了美国的制度霸权体系。美国也借此在世界范围内实行了"深度介入"(deepengagement)的大战略,以进一步提升其在国际制度中的影响力和制度特权。之后,中东石油危机和越战爆发、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西欧和日本崛起等事件先后发生,致使美国的相对权力优势开始减弱,其对部分制度的控制力也随之降低,而制度反过来却对其行为产生了制约。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出现了拒绝加入国际组织甚至退出国际协定的情况。

国家间权力的变化会引起国际制度的相应调整,新兴国家实力的进一步崛起会促使其追求既存国际制度的变革。新兴国家追求制度变革与主导国维持制度特权的矛盾导致二者在国际制度领域的竞争和对抗,这可能改变国家在国际制度中获取的收益。特朗普上台之后,认为许多国际制度没有给美国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反而束缚了美国的手脚,并让竞争对手大量获益。因此,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种反制度化战略,退出或威胁退出了十多个主要国际制度,似乎形成了一种"退出主义"(withdrawaldoctrine)。然而,美国的这种反制度化战略似乎并不会持续。拜登总统在其就职首日签署了重返巴黎协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行政令,而美国也已于2月19日再度正式成为《巴黎协定》缔约方。美国的国际制度策略似乎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二战后的主导构建,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偶尔退出,再到特朗普时期的选择性频繁退出,美国国际制度策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为什么美国的国际制度策略会一再地发生转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制度对美国的意义不尽相同,美国在这些组织和制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存在差异。这使得美国在决定是采取主导构建,还是收缩退出的国际制度策略时,需要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鉴此,笔者将试图讨论以下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美国采取主导构建或收缩退出国际制度的策略选择?一旦采取收缩策略,是选取威胁退出还是实质性退出又由哪些因素决定?本文将以现实制度主义理论为基础,从既有研究出发来讨论美国的国际制度策略选择逻辑。

二、既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的理论基础

虽然美国的国际制度策略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逐渐地发生了转变,但直到发生了特朗普大规模持续退出国际制度的情况。才引发了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对国际制度体系运转的广泛讨论。然而,学者们给予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aguaa.com/mngjc/6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