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正在把他的小说《侠隐》拍成电影;陈升那首《老嬉皮》写的就是他;张艾嘉(他的侄女)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嬉皮士”;郑愁予为他赠诗;陈丹青称他为纽约蛀虫……已届杖朝之年的他,头戴棒球帽,脚踩匡威鞋,千帆过尽,侠气犹在。

姜文的“北洋三部曲”收尾之作《侠隐》近日正在西安拍摄,主演阵容随之浮出水面,包括金城武、彭于晏、许晴、周韵纷纷进入剧组,其中主角青年侠士李天然由金城武饰演。

姜文的这部新片《侠隐》改编自张北海的同名武侠小说。《侠隐》被称为“老北京的哀悼之作”,讲的是民国时期(年秋日到年暮夏)的北平,青年侠士李天然的复仇故事。字里行间,人情冷暖、旧京风华扑面而来。小说的另类“武侠”气质与姜文个性倒也挺搭。

主人公李天然在美国流亡时念了洋书,回到北平为师父报仇,饮食习惯已经混搭为烧饼果子就咖啡。

“他就这么走。饿了就找个小馆儿,叫上几十个羊肉饺子,要不就猪肉包子,韭菜盒子。馋了就再找个地儿来碗豆汁儿,牛骨髓油茶。碰见路摊儿上有卖脆枣儿、驴打滚儿、豌豆黄儿、半空儿的,也买来吃吃。都是几年没见着的好玩意儿。”

青年侠士终日游走于北平大街小巷,目的仿佛是带读者体味老北京的美食、风物与民俗,寻访仇家,却几乎只靠因缘际会,以及日本驻军的步步紧逼。“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家仇与国恨纠结一体,那时故事已经讲过大约五分之四。情绪和节奏陡然提升,这才有了快意恩仇的味道。

张北海觉得,北京的灵魂就存在于类似的日常小事中:“从胡同,从小户人家,早晨去买菜,外面等着的洋车,隆福寺,雍和宫的磕头烧香的,一点一点;然后再加上各种风味的小吃,人们的生活……”

这张北海是何人?为何姜文会看中他的小说,为此筹备好几年?

穿着牛仔裤,脚踩帆布鞋的老嬉皮

这个对大部分读者来说还是个很陌生的名字,事实上是圈内备受敬重的前辈。在华人圈里,他更是“纽约”的代名词。

年代,中国前往纽约的文化人多是从张北海的客厅开始认识纽约的:关锦鹏带着张曼玉等“三个女人”住在他家,拍摄电影《人在纽约》;阿城、王安忆、罗大佑、李宗盛等也都是他的座上宾。

他文名鹊起并非因为他在美国华人圈的“江湖地位”,而是因为他为人为文的风度。阿城评价他说:“我在张北海的文字中,总能发现自己思维中的空白点。这就是张北海的风度,我迷张北海文字的根本原因,在于迷其风度。”

60岁以前,张北海以敏锐观察和幽默笔调描绘美国世相,牛仔裤、地下铁、摇滚乐、无名诗……一篇篇如光怪陆离的碎片,拼出一个活泼的美国;退休后,他的写作对象从当代纽约转向年代的老北平,花费6年多时间,写出他的第一本武侠小说《侠隐》回忆昔时北平繁华。

事实上,张北海本身也是个“游侠”,“我的前半生一直没有一个永久地址,但从中年之前四处居留,即可看出少许端倪——北京、天津、重庆、台北、洛杉矶、圣塔莫尼卡……我从台湾到美国的第二年,各样工作都做过,曾在中餐馆打过工,后来在圣塔莫尼卡的一个马戏团找了一份工作,最惊险的是为大象表演放道具,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一根长长的工字钢条放到高高的木台上,稍有疏忽,大象屁股一吨半的重量砸到我头上,我就没命了。”

生命的头二十几年,张北海印象里除了吃,就是逃。他的祖籍本是山西五台,年战乱中生于北京,长在台北;自台湾师范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年赴洛杉矶深造比较文学。他前半生一直没有机会长久地驻足在一个城市,更没有机会真正深入地了解一个城市。

张北海散文精选《一瓢纽约》

年,36岁的张北海在联合国谋得翻译工作,从此定居在了纽约。“面试官问我怎么会想到要考联合国,我说,联合国是个正式工作,而且钱又多,那我当然要找了。他笑了,说好好好我懂了,我就这样被录取了。”

在联合国担任翻译二十余年,张北海跑遍全球六七十个国家。“我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对美国、西欧这些国家都有点认识,只有3个世界我比较生疏,一是阿拉伯世界,一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然后就是拉丁美洲,所以我选择非洲去住了3年,拉丁美洲的差,只要有机会我也一定去。”

年,他来到东非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作,当时身边有个25岁的黑人男佣。“他说他无法跟妻子团聚,岳父家里要交头牛才放人。我帮他付了买牛的钱,没想到他妻子到了内罗毕后逃跑了。有人说那姑娘有个青梅竹马的情人,她寻找自己的真爱去了。许多年过去了,我至今也不知道真相,不知道谁在骗我,自己对这里的情况一无所知,竟去介入别人的私生活。”

两年后从非洲回到纽约,他在与Soho隔一条街的Tribca地区买下自己第一栋房子:平方英尺的双层公寓。“当年买来便宜,Soho饱和后房地产商想在此发展,现在周边盖了很多大牌建筑师设计的高楼,成了全美最贵的地区。听我一个亲戚讲,那个高楼你没有五百万美元的现金,看都不给你看。”

物非人是,这个做着京华侠梦的纽约客还在那栋老公寓里笔耕不辍,“如今在纽约的生活作息非常简单,每日10点左右起床,下午拟个初稿,晚上再整理一遍,看看书,写写东西,that’sit!”

书摘分享

节选自《侠隐》燕京画报一章

李天然一早就听见马大夫在外面打发老刘上胡同口去买吃的。他看看表,还不到九点,又赖了会儿床才去浴室。

他出了北屋,看见马大夫在院里喝咖啡看报。他站在台阶上抬头张望。

天空显得特别远,颜色深蓝,飘着朵朵白云。太阳穿过那几棵枣树斜射进来。他深深呼吸了几口清凉干净的空气,“Morning.”

“Morning.Bautifulday.”马大夫指了下桌上的咖啡壶,“自己来。”

李天然过来坐下,给自己倒了杯。

“我要去西山住几天,”马大夫放下了报,“医院一位朋友在那儿租了个庄院,说丽莎不在,约我去过中秋??你要去,我跟他们说一声。”

“不去了??明天开始上班。”

“那你一个人过节?”

“过节?我几年没过了。”

“好吧??我吃完动身,礼拜天回来。”

刘妈给他们上了马蹄烧饼和果子,还有酱肉。马大夫吃了两副,李天然三副。剩下一副,也是两个人分了。李天然添了杯咖啡,点了支烟,“马大夫,我也许看见了那个日本小子。”

马大夫一惊,“你是说??”

“回来第二天逛街,就在西四牌楼附近??绝对是他……那张圆脸我忘不了……”

“然后?”

“没有然后……就那一次,就那么一眼……”他顿了顿,“是命也好,是运也好,反正叫我给碰上了。”

马大夫皱起了眉头,“我那年回来,也替你打听过,可是没名没姓,只知道是个日本人,也无从打听起??不过我倒问起过朱潜龙。”

李天然猛一抬头,看着马大夫,没有言语。

“都没听过这个名字。”

李天然沉默了一会儿,“不急,六年都过去了??至少有一个在北平,还活着。”

“天然,”马大夫站了起来,“别忘了这是北平,也别忘了这是什么时候……到处都是日本特务,可别乱来,”说着就朝外院叫老刘上胡同口去叫部洋车,再回头对着李天然,“可别乱来……我该去换衣服了。”

李天然微微一笑,“放心。”这还是六年多来第一次如此清楚地听见大师兄朱潜龙的名字。

他送马大夫上了车,回到内院跟刘妈说今儿在家吃,不必张罗,有什么吃什么,又说还是院里坐,给泡壶茶。

除了东屋罩下来窄窄一片影子之外,整个院子给太阳照得发白,晒在身上挺舒服。李天然喝着茶,慢慢翻着《燕京画报》。

是按日期叠着的。每期像报纸那样两大张,对折起来,不过四页。创刊号是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四日,星期六。第一期第一页封面,除了一大堆公司商号的新年祝辞和创刊贺词之外,上方正中间是一幅旗衫美女全身照。下面两行说明:“北平之花唐凤仪小姐近影”,“北平燕京照相馆摄赠”。

广告可真多,不止三分之一。好像什么广告都有,而且平津两地都有。什么“美国鱼肝油,德国维他命”,“头痛圣药——虎标头痛粉”,“鲸鱼羊毛线”,“柯达六一六/六二○镜箱”,“味之素”,“天厨味精”,“‘奇异牌’收音机”,“西门子电器”,“大长城香烟”……妙的是,旁边又有则“赠送科学戒烟新法”广告??还有什么“北平花柳病诊疗所”,还有“中原公司大减价,平津三店同时举行”,还有“‘双妹’老牌雪花膏,爽身粉,茉莉香,花露水”,还有“交通银行”,还介绍说它“资本收足一千万元,前清光绪三十三年成立”……

内容还相当丰富,有文章,照片,图片,画片,全都是娱乐消遣性的。即使有关时人时事,也都涉及社会名流,像“汉口巨商陈仙老捐赠古物二千余件,价值四十万余元予湖北省书画助赈会……”,当然附加陈仙老的照片。要不然就是以照片报道社交际会,或仪式典礼,像“女青年会合唱团演出”,“扶轮社慈善茶舞”,“欧美同学会九名常任理事”,“中苏文化协会,中国美术会,中国文艺社,在京合办‘苏联镌版艺术展览’”。连河北省主席就职,都是以一排三张照片为主,文字只不过一行说明:“宋哲元在保定就职河北省主席。宋氏在保定下车时与欢迎者寒暄(右),召集所属训话(中),在操场对民众团体演说(左)。图中→所指为宋氏。”果然,图右宋哲元脑袋上一个黑黑的箭头……

有国画:“乾隆御题清丁观鹏摹宋人绘《渔父乐》”(中国借与伦敦中国艺术展者),有明星:“火车中阅报之影星胡蝶女士”, 

有京戏:“坤伶红云霞之《得意缘》剧照”,竟然还有一张照片是“德籍女票雍竹君演坐宫时上装留影”,

有舞蹈:“日本宝冢少女歌舞团之两舞星”,

有摄影:《裸女》(美,保罗西顿),

有艺术:《少女出浴》(油画,孙炳南),

有时人素描:“即将回任之驻法公使顾维钧”,

有运动:“北平冰运健将丁亦鸣与周国淑女士”,

有风云人物:“我国女飞行家李霞卿女士在檀香山参观美国军用飞机场与我国驻火奴鲁鲁梅总领事及美空军司令麦丹路等合影”……

偶尔还出现一两则外国影坛消息,也是一两句而已:“华纳影片公司现已与黛丽娥解约”。李天然念了半天,也搞不清这位“黛丽娥”究竟是好莱坞哪位女明星。

不过最使他觉得不可思议又莫名其妙的,是每期的“曲线消息”,像“(津)某二小姐,闻其爱人行将来津赛马,终日喜形于色”;“(平)某四爷有纳名舞女莎菲为小星说”;“(平)某二爷之少姨奶奶日前在某舞厅遗失手提包一只,内有数百元及绣名手绢一方,闻为一名小C者抢去,以作纪念云”??妈的!大概只有其他某某某,才知道这几个某某某是谁——

“听老刘说您还没吃饭哪!”刘妈突然一句话,把李天然从画报世界中喊回来。

……

注:从《让子弹飞》里的北洋南国到《一步之遥》的北洋东国,再到《侠隐》的北洋北国,三部作品构建起“北洋三部曲”。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年5月出版

阿城、王安忆、王德威、陈丹青、张大春、骆以军推荐;民国初年的侠义故事,在文字中复活的北平繁华顶点。

小说《侠隐》被称为“老北京的哀悼之作”。小说对老北京的描写细节精确,味道醇厚,所虚构的武侠故事真实可信,阿城先生赞道具有“贴骨到肉的质感”“果然好看”。张北海笔下的北京,是一个“有钱人的天堂,老百姓的清平世界”,传统和现代,市井和江湖,最中国的和最西洋的,最平常的和最传奇的,融为一炉,它透过今日开放社会的眼光去回望传统,发现其中的美好,并创造一个理想的城市。

为了还原童年记忆中的北京城,他甚至整理出了一份民国24年的北京街道图。张北海为小说确定的两个主题是“侠之终结”和“老北平的消逝”,事关武侠,又反其道而行之,所以阿城评价:那种贴骨到肉的质感,不涉此前武侠小说一目十行的陈词。

推荐阅读:姜文敢冒险,我就放心了

本文部分段落引自南方人物周刊《游侠张北海》,原文作者/李乃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aguaa.com/mngtq/7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