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死观之三文字稿
有关庄子生死观的分享,今天是第三次了。前面两次都在讲“生”过程。今天来了不少新朋友,我再把前面两次课的大概内容转述一次。 生,庄子讲“俄而有矣”,突然就有了,也就生了;死“俄而无矣”,也就死了。也就是说,生和死我们自己都没有办法做主,我们谁也说不清楚我们是怎么生的,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包括我们怎么就生了我们的孩子?那么我们怎么死呢?也不知道,也不能做主。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做主的,就是从生到死这个阶段,我们“长”的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做主。 在这个阶段,我们怎么做主? 节课分享是在《庄子·达生》里面一段,就是孔夫子观于吕梁的时候,看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的时候,见一丈人,就是一位男子在这样的水中上下游之。当时孔夫子对这样水势下还有人在里面飘来浮去之惊讶。现在我们环境污染了,达不到那个时候的水势,但是我们咨询很发达,在电视上、网上,都可以发现,美国的尼加拉瓜大瀑布,应该就是那个气势。庄子生活的年代,我们环境是没有被人为破坏的,所以在吕梁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壶口”瀑布确实有这种高悬三千尺,流沫四十里的感觉。当然这个也是庄子行文的气势,我们读庄子的书,的确让我们也能感受庄子心胸的博大,在《外物篇》庄子去监河侯家里借粮的时候,写一条躺在路上车槽水里的小鲫鱼,不写鲫鱼,而是“东海之波臣”这些都说明庄子行文,用词的高度。在高悬三千尺,流沫四十里的水中,居然有人在里面游水,并且随着波浪上上下下。孔子就感到很奇怪,这个人是不是想去死啊?所以心理疾病也不是我们现在才有的, 现象也不是现代社会的专利,自古就有的,庄子借孔夫子的口就说过“古犹今也”。人性情中的喜怒哀乐惊恐怖,什么社会都有的,没有什么奇怪的。当然,孔子很慈悲,马上让他的弟子去追,即便追不上,看能不能把尸体捞上来。结果,追了几百步,那位戏水的汉子上岸了,并且摔了头发上的水,潇潇洒洒唱歌而走。孔子马上赶过去,问,你到底是人还是鬼?“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当然是人罗。然后孔子又问他,你能够这样游水是不是有道乎? 这位男子在水中如我们在陆地一样,结果他回答说“吾无道。”到底有道还是无道?《道德经》里面讲有无相生,我们不要在这里面去截然划分,道无处不在,只不过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就在道里,你不要被“有”,“无”把自己局限住了,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要互相转化的。 我没有“道”,我就是这样去做,就能够在水里为自己做主了。怎么做的?这就是关键之处了。“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我生在这里,我就安于这里,我是山里面的老农,我就安于这个,我没有出生在亿万富翁家里面,我根本不去打亿万富翁的妄想,我也不会去埋怨父母不是亿万富翁,我也不可能再生一次?不能,因为我已经出生了,这个已经过去了“故也”,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我们能够做主的只有“当下”,就是“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我在水边长大,成长,我把我的心性调整得和“水”的性一样,随圆就方,完全融入水性,我们在水里面就自由自在了。就是我们“生长”过程,我们要把我们的喜怒哀乐惊恐怖,我们情志的东西完全调整得和我生活的环境一样,这样我就能够得自在。这个过程是我能够做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修炼的过程,调整我的心性过程;水,就是我修炼的道场,我就安于这个道场。所以,我们一生中,不管我们做什么事,都是在调整我们的心性,这个过程是我可以做主的。正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所以“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对于未来,我不知道,我也就安于不知道,因为未来没有来,我也不去妄想未来,我们谁也不能把以后的事情放到现在来做,我们做的都是“现在”的事情,若干个“现在”。连成一条轨道线,就是自己的命运。什么是命?我们前面说的“长于水而安于水”这个过程所做的一切,连接起来的一条轨道,就是我们自己的命。我们能够成为命运的主人,就是指在这个过程中,让你的性情符合你的生存环境,与你的生存环境和谐共处,这个你可以做主,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我是我的主人。本来你也就是你自己的主人,谁也当不了你的主人,能做主的是你自己。这个过程是我们最应该注意的,不要去打其他什么妄想。这个是我与大家在 节课时候分享的庄子生死观。 我怎么长于水而安于水?庄子在《至乐篇》里面就讲了“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我们是俗人都喜欢快乐,现在不是在大谈“幸福感”,你幸福吗?快乐吗?尽管我们也有忧愁,但还是希望能够转,把忧愁转为快乐,什么是我们一般人认为的快乐呢?庄子在《至乐》里面这样告诉我们:“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我们一般俗人崇拜什么?有钱,有地位,长寿,还能够当个大善人,这个当然好,也是我们向往的。我们最喜欢的,也就是快乐的,就是没有病“无病无灾过一生”;天天都能够吃到我喜欢的食物,想吃山珍海味就有,想吃麻辣烫也行,小王就是喜欢吃火锅,并且还有条件能够吃到,能够满足我们舌尖的感觉,啊,好爽;我们还想穿得周吴郑王,否则宾馆门口写着:衣冠不整请勿入内,所以我们喜欢穿美服,穿环保的很舒服,很有品味的衣服,到外面一晃,回头率很高,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和羡慕,还能得到大家的称赞;好色,喜欢看美好的东西,昨晚下大雨,今天天气特别好,连天上的云都看见了,有点秋高云淡感觉;那位美女好靓啊,那位小哥真帅,喜欢这个没有错,这个也算我们人的天性,不是心理不正常,很正常,但是千万不要“过”,过了就容易非分,那就不正常了;我们想听很悦耳的音乐和声音,能给我带来快感,舒服,好的音乐还能提升我们的情趣。我们一般人,我们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对快乐的定义就是庄子这里说的: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这个没有错,一点都没有错。 我们认为很苦的就是,身不安,活着 , 又死不了;口不得厚味,我本来想吃鱼虾,怎么只有咸菜,舌尖的感觉无法满足;又没有美服穿戴,又看不见好看的东西,住在户棚区,成天看的是苍蝇蚊子,蟑螂老鼠;耳朵里面成天不是火车鸣笛就是跑车刹车,很难受。这些都是我们感到很苦恼的地方,当然我们高兴的就是反面。 庄子把这些讲完后,告诉大家,这些都不足以让我们快乐,都是不长久的, 的快乐是什么?是没有快乐。为什么?大家有兴趣,下去慢慢地看,读,浸泡吧。 上两节课,我们和大家分享后,就总结了一点,是什么?我们学《庄子》干什么?庄子把我们从这个地球上已经拔得很高了,我站在外星上,站在更高更高的地方,我的眼前一下就“豁然”了。学《庄子》的东西就是能够这样,把我们的境界拔高,不是没有那种感受,而是我们已经超越了那种感受,我已经不在乎原来的感受了,所谓的喜怒哀乐惊恐怖,都不入与“胸次”了,就不在心中停留;或者都能处于“未发”。我们站在九万里的高度,看 ,看世界是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世间的这些你争我斗根本看不见,最起码是看不清楚,那就不入於胸次,如果我们能够把《庄子》的东西融化在自己的心性里面,我们看社会上很多所谓的是是非非就不存在了,就不会让这些所谓的是是非非搅动我们的心,我心不乱,我心平静,“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也。”那就各在各位,各行其责,就做我自己当下应该做的事情了。我心平静了,我无为,那么我们体内各种器官,经络也就各司其责,按照各自的轨道运行,就不会拥挤堵塞,各处畅通,哪里还有毛病出现?我们没有是非计较,心胸自然就宽阔,血液随着气脉流动,精气神自然旺盛,身体健康,无病无灾过一生。 这个就是前两次课的回顾,周六在书院里面分享《庄子·管理境界》讲到《则阳》里面一个寓言,我觉得也很贴近“生”,所以拿到这里来分享—— 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鲁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鲁莽之,则其实亦鲁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热耰(you)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飱(sun)” 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则阳) 长梧封人在《齐物论》里就有瞿鹊子问乎长梧子,子牢是孔夫子的弟子,后来也是当大夫的,在《论语·八佾》——“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 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个“仪封人”地方官吏请求拜见孔夫子,我到一个地方是要去拜访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拜访出来后,对孔夫子的弟子说:你们不要看老师目前这个样子,一定要相信他,上天会让他老人家做人民的尊师。就是赞扬孔夫子的。 另外在《子罕第九》里面有“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多个版本讲述不一致,在《四书章句集注》里面讲——牢:孔子弟子姓琴,字子张。而在《杨柏峻·论语译注》里面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无此人。王肃伪撰之孔子家语说“琴张,一名牢,字子开,亦字子张,卫人也”尤其不可信。而南老的《论语别裁》里面就说:罕是孔子的学生琴子开。 这里我们暂时不管这么多,就是孔夫子的学生“子牢”,在长梧这个地方去当了一个小官,被当地的封疆大吏教导一番的故事(反正庄子里面用寓言多,可以编造,我们关键是看寓言背后的思想) “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这里是指“长梧”这个地方的地方官“封人”封疆大吏,从前面见孔夫子可以看出,是属于一个有道之士。很不得了,前面说了他对孔夫子的赞扬,这里见到孔夫子的弟子,到这里来当官,为着他不辱没孔夫子的德行,所以先训导一番。怎么说的呢?为政千万别卤莽。民间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说法,新官上任,急于表现自己,所以就有三把火的举动,但是不了解当地情况的时候,下车伊始,你去急于表现自己,肯定就会很卤莽,首先会把前任的东西一股脑儿就吹了,然后他的莽劲一来,大政方针,雄才大略马上就要表演一番,于是这个不行,砍掉;那个欠缺,限期修整;这里还差一个,立即补充~~~。稍微有点社会经验的,这种情形看得很多,大家可以去对照。 这些人来了不讲究政策的连续性的,马上要从新政,要大有作为一番,但是这里说“为政千万别卤莽”。紧跟着就是“治民焉勿灭裂”,管理老百姓,要以民为本,对于民间不足地方,也不能采取“灭裂”。就是消灭宰割、一刀切;一律用高压,强迫等乱七八糟的手段胡搞一通。为什么呐?长梧子就用自己的道理来说,“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我以前是种庄稼的,栽种谷子等粮食作物,在整个耕种的过程之中很卤莽,没有去精耕细作,下种的时候没有好好地下种,除草的时候不好好除草,施肥的时候不好好施肥,收割的时候也没有好好收割“其实亦卤莽而报予”,那个时候收成就很可怜了,乱七八糟的还谈不上有收成了。种庄稼的时候,乱搞、卤莽,最终收成也是卤莽的。 “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芸,是种菜的意思也是除草的意思。除草的时候也是乱七八糟的去除,而草也乱七八糟的风长;菜地里面也是这样去弄,所以蔬菜也没有收获。 “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飱。”第二年,我就吸取了教训,改为深耕细作,在农业的每一个环节上我都认真细致地去料理,到了秋收的时候,庄稼长得非常地滋润、非常地丰盛,“予终年厌飱,”吃得我肚子都吃不下了,都不想吃了,“予终年厌飱”。 我们知道《古文观止·郭橐驼种树》里面那个郭橐驼讲他种树——种树要顺木的天性,做人也要尊重生命,尊重天性,尊重个性。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按照树木的本性,其实也是人的本性,欲舒,欲平,欲故,欲密。人的本性舒展,畅通,通达无碍,所以不扭曲,不造作,不为私利改变自己;平常心,平等心,要修身修炼,心正则天下平;要知位守位,要归到自己的本位;还要把基础夯实,才能防止外邪的侵入,因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出了事故,要先找自己的原因,如果自己没有死地,还能怕兕虎和甲兵吗?~~~ “庄子闻之曰:”庄子听见这个教导话,马上就把这个话接过来,用在治人,调理心性上了,也就是我们现在分享的——怎么“生”?借此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我们现在的人治理心性和形体,很多人都像这个封人说的一样。我们治形,就是治理形体,身体外形,比如,我们锻炼身体、吃保健品、到美容院,练瑜伽,这些都叫治形,谁也不想过早让身体灭了,也不想到火葬场里去,所以要治形,希望长命百岁。理其心,现在精神病也很多,抑郁病也很多,很多人都像封人前面说的“卤莽”,听风就是雨,人家说,哪里有这样,那样的,马上就飞奔过去,现在瑜伽馆开办那么多,心理医生那么热门~~~还不就是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所谓“卤莽”,就是以“众为之”,人云亦云,自己没有主见,看别人干什么自己就跟着去干,现在“国学热”,有的人,趁此也热了,快,办个培训班,讲点风水,讲点易经八卦,今年雨水多,哎呀,哪位神医说到,要祛湿,于是艾灸热,刮痧热,生姜热~~~尽管这样,但是对我们的身体也千万别卤莽,要因人而异,有一次我感冒,难受得很,人家好心让我服用《荆防冲剂》,并且还帮助我去购买了,我也很积极,回家马上服用,不过,当晚差点没有被“丢翻”,第二天早上打电话再问的时候,把别人都吓着了,赶紧说,别服了,熬点稀稀的粥吧,但是人家李百合老师每次都服用这个药,见效得很。所以,面对自己的身、面对自己的心千万别去卤莽。 怎么做呢?“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遁其天,首先按照自然规律调理自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该动要动,该休息就要息;我们人类经过若干亿年的进化,本来就是肉,菜混食动物,非要去吃素,也没有必要;比如我老妈九十几岁的时候,妹妹强调吃素,搞得老妈趁她不在家,自己买了五花肉,烧成“樱桃肉”,吃了,告诉我,连那个肉汤我就拌了饭吃的,她需要吃肉嘛。我家先生高血压,还总说,买的《战旗包子》里面的“油水”少了,不如《酱肉包子》过瘾,怎么说呢?还不是适当要买一点,不过分就行了。 离其性,离开了自己的自然性,肯定不行?不能任性,我挣了钱,怎么花我说了算,你总不能每天大鱼大肉,酒不停地喝、海味不停地吃,自己的五脏六腑是有饱和度的?到时候就要抗议了;我上班累了,下班去放松,歌舞厅去宣泄、麻将桌上去热闹,整晚不睡觉,那就不行,时间一到,最终会一起算账。一定要遵循我们人生的自然性属性。 灭其情,该喜就喜,该怒则怒,不要灭其情,有的人怎么灭其情呐?有的亲人“走”了一哭三天三夜,从此嗓子哑了几年;过于地去释放它,也不行,“范进中举”兴奋得差点丢翻。一定要走中道,才能保持一个健康的性情状态。 亡其神,透支我们的精神,透支我们的精力,也没有必要的,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去干活,当然有的工作需要深夜去做,但是你自己要学会见缝插针休息,我看过一个资料,说,现在写字楼里面工作的“白领”们,好好盘算一下,每天有多少时间是认真花在工作上的?开着电脑,不是打游戏,就是八卦闲聊,然后还说,加班加点做不完啊。这都不是修身养性人的作为。 以众为,借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好像都要随顺环境,随顺潜规则去搞,现在很多人说不勾兑办不成事,于是酒席宴上频繁举杯,美其名曰:共产党出钱,我出命,吃出糖尿病,吃出高血压,这些都是说话不负责任的。谁去给你买单? 搞坏了作风,吃坏了胃,严医院去了。 尽管我们讲和光同尘,但不需要这样的和光同尘,你当官,并不是说就要陪吃陪喝。搞企业,并不是都要偷税漏税。我们成都省国税务局稽查局的那位局长,龙江书院的铁杆学员,他的那个局长就当得非常好,他把自己的权力基本上下放,非得不可的签字,他才签字,必须要他盖章的他才盖章,平常基本上不管,到了周末,下班手机就关了,开车到青城山休息去了,周一早上五点从青城山开车回城上班,两不误。既不揽权又不从众,喝酒、唱歌的场合基本上都让给别人,包括北京来的接待也如此,能不参与的绝不参与,让别人去,他逍遥自在。结果,别人还乐意他,也没有人要抢他的职位,因为不需要抢他的职位,个个都有一把手的感觉,何况他又不压制别人去消费,他一个人躲了,他就是这样的养生。机关里面,省厅里面他就可以不作为,他这个和光同尘的功夫真的有点高。有一次,关于一个案子,中间去调查了解,经过很复杂,但是弄清楚了,问题有点严重,怎么处理?留下属在那里做具体事项,他回成都做该做的事情,就是不和当地权力人物见面,一切做妥后,他独自开车到了那里,单独召见有关人员,把处理意见,详细研究,定案后,自己把字签了,连夜开车回成都,上报处理结果。其他人去执行就好了~~~不去应酬,少了多少麻烦啊。 现在何局长退休了,平常连书院都不来,自己在家里面清修,去年书院年终开会,请他来,当然是“上座”,主持人介绍的时候,他就马上纠正,退休人员,退休人员~~~~这种修为,特别值得我这样的人学习。 “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人的本性不能离,我们自己是个自然人,我们是世间人,我们还是要遵循天理。我们不敢和那些出家人比,饿了要吃饭,天凉了要加衣,成年了该娶老婆的就娶老婆,该嫁人的就嫁人,不能离其性。修苦行,是那些发了愿的人,让他们去搞,一般的人还是稳妥一点好,还是遵循天道,遵循天行,不能背离天道、不能背离天行去搞。 社会的功名利禄酒色财气也是背离天道,也是背离了天行,背离了人性,也不能过多地去贪着这些事,更不能因这些事“灭其情,亡其神,”啊。道家的学说就是要让你与自然和谐,这个自然和谐还不仅是外部的自然和谐,关键是要与你自己的这一百多斤自然和谐,首先要把自己管好,所以,天也好、性也好、情也好、神也好,首先就在自己这一百多斤,我们的生命承载的,千万别去从众,千万别去按社会的所谓潜规则瞎忙、瞎玩。 “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什么会卤莽其性?欲望嘛、喜好嘛,贪名、好利,就像野草杂草一样地生长出来了。卤莽其性,不认认真真地对待我们的心性,那么欲望、喜好这些就缠绕其身助长其性。 “为性雈(huan)苇蒹葭,以扶吾形,寻擢吾性。”这些芦苇啊,野草啊就开始萌动了。我们种庄稼田里面就不能有雈苇蒹葭这些,稗子、芦苇、蓟草之类的,就要把这些除掉,如果我们自己不去料理,那么这些杂草就会影响我们的收获。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如果一味地来扶形、来濯我们的性,是不行的,拔苗助长是不行的,画蛇添足也不行。卤莽其性是非常糟糕的一个习惯,包括心性的修为一定要严肃一点、庄重一点,别放肆,别人云亦云,什么所谓的潜规则。卤莽其性,严格来说就是有点放肆,自己在欲恶上放肆就很麻烦,如果用这种方法来扶形,认为这种方法好,我是英雄啊,我气派,我不得了啊,那么就是 心性,你以为气派,结果不行。 那天我在家里翻到《秋水》,本来这篇文章是讲“相对论”,用了很多的寓言来说明这个问题。结果我一下看到这一段,马上就联想到最近正在和大家分享的生死观,尽管仍然是在阐述“相对论”但也在阐述“生死观”,所以我就把这一段摘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这里一开始,河伯就向北海若提出:“我何为乎?何不为乎?”我怎么生活,我为什么而生?“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我该接受什么,我该舍弃什么?我到底该怎么办?这个就是我们“生”的这段过程,在我们生命存在的这段时间里,我该做什么?所以,我再次感受到《庄子》真是无价之宝,是我们挖之不尽的宝山,里面有无穷无尽的宝藏等着我们。我们可以在其间获得我们人生无上的智慧和力量,能够让我们在人世间潇洒走一回。所以,我们今天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一段。 《秋水》这篇文章,我来简单叙述一下。秋天到了,也就是雨季到了。在人类没有对大自然进行残酷破坏的时候,二十四个节气是比较正常的,不会像现在这样,夏天不热,冬天不冷。那个时候,秋天就是发水的时候,天上下雨,山上山下,沟壑的水,小河的水都满了,水满则盈,都要向下流入“黄河”。这里的“河伯”就是指黄河。因为黄河的地势,更低,沟壑的水都要流进来。所以,人也要谦卑一点,把我们高傲的头低下来,你的胸怀就大了。这里,河伯的水多到什么程度,两岸不辨牛马。就是这边看不见对岸了,可以想象,下雨后河面变得多宽广。这一下河伯心里就喜滋滋、美乐乐的“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自己最伟大,最壮观。得意洋洋就顺流而东行,去巡视自己管辖区域。 顺流而下,到了北海。结果他望洋兴叹。为什么?因为到了海边,根本就不见“端水”,看不见水边界,已经没有界了。本来喜滋滋的河伯一下就傻了,很惊诧,只好向北海若,做检讨,我本来以为我了不起,拥有山川大河,结果到了你这里,我才知道原来我是如此孤陋寡闻的,比起你来,我那一点河水算什么?我们也可以帮他想一下,本来下雨的时候千沟万壑的水都流到河里去了,河水涨得连对岸都看不见了,那个水量多大啊。黄河水比起山里的水肯定是“大”了,看见自己这么“大”,河伯心里美滋滋的感觉我们也有的,老板表扬你一句,起码兴奋一天,家乐福买了便宜货,都要乐半天,听说大假期间高速公路不收费,一高兴,开车旅游去吧,就像这里,河伯也要顺流而下一样,当然,我们理解是去巡视自己管辖区域。我曾经听一位老板说过,当他工厂效益好的时候,他每天巡视工厂的时候,心里那个美啊,真的。 这里,河伯就开始向北海若检讨自己的孤陋寡闻了。在《孟子》里面就讲过,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爬上东山,觉得鲁国太小了,就在我的脚下,但是登上泰山,啊天下尽收眼底。这里我们就看到庄子如何提升我们的境界,不断不断把我们向上提,河伯看北海了不得,但是北海若告诉河伯,这个算是什么,“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我北海算什么,尽管天下的水都流向我,但是我从来没有满过,从来都不会因之而增加一分,当然也没有减少。大家记住《心经》里面讲的“不增不减”我太大了,都归于我,但我仍然是不增不减。我们要记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我仍然不敢以此自认为多了,“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也就是沧海一滴而已。 北海若,反复举例阐述大小,多少,盈虚,得失,把我们的眼光,把我们的眼界打开,我们的眼界一定要高,心胸一定要宽。这样,我们才能容万物,什么事在我这里都能够“过”得去,天下事也就像粮仓里面一粒米,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捶胸顿脚的,吃药 的。想到《庄子》,今天领导批评我几句算什么?我改了,不贰过就行了;想到宇宙,地球上这点事算什么,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嘛,时间一晃就流失了,还有功夫计较什么?庄子不断把我们向上拔,这样我们的心胸就会更宽广。所以,我们在前面讲了“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这个境界,那我们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个就是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分享的。 如果我把这一段用白话翻译一下,就会是这样的,尽管可能没有什么味道,但我还是念一遍吧。 前面说,河伯美滋滋到了大海,和北海若见面了,听北海若谈了大小,多少等等后,就很沮丧,不知所措一样,又开始问北海若了。 河伯说: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呢?我该接受什么,舍弃什么?我到底该怎么办? 北海若说:从大道来看,没有什么贵和贱之分,贵贱是互相转化的。不要拘束你的心志,致使和大道相阻隔;什么多呀少呀,那都是新陈代谢相互为用的过程;不要固执你的所为,否则与道是不相符合的。要像国君一样庄重,对谁都没有偏心;像接受祭祀的社神一样,毫无偏私;像天地四方一样辽阔,没有局限。兼容万物,没有谁吃亏,这就是没有偏向。万物是齐一的,谁短谁长呢?大道没有终始,万物才有生死变化。不可能依赖一时的成功。万物是时而虚时而充实,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岁月不留存,时光不停息。消失、生长、充实、空虚,终结了再开始,这就是讲大道的方向,论述万物的道理。万物之生息,如奔马般,一举一动都在变化之中,时刻都在移动。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万物本来会自行变化的。 我们应该从这里面悟出个什么道理呢?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选择中。今天你们为什么要到正安来?这个就是你们的选择,是你们选择了这里,没有选择到其他地方。那谁在给我们做选择?没有谁能够帮你选择,还是我们自己在选择。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读书会,是学习稻盛和夫《活法》。因为地址就在我们高新区“火炬时代”。离我家很近,我就去了。参加人之热情,比我前年在中海大厦看见的还要高,原本两个小时,结果大家踊跃发言,超过三个小时,快五点半才结束。我发现这样能够“接地气”的东西,很容易让我们入门的,稻盛和夫先生是用他一生的实践来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他是从中国的阳明哲学入门的,后来皈依了禅宗。他创建了两个五百强的企业,又挽救了频临破产的日航公司,就让大家觉得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哲学在我们企业里面是有为的,有用的,我们也可以这么去做。的确也是这样,那天我听了好几个企业家的分享,确实学修《活法》后,自身和企业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感到很高兴,愿意去学了。我们学日本,恰恰日本是学我们的,结果我们是转了一个弯在学,还不知道学的是我们老祖宗的思想。稻盛和夫先生核心的理念就是:作为人何为正确?也是我们今天河伯问的,我该做什么?我做什么才对?稻盛和夫先生说,作为人何为正确?敬天爱人。就这四个字——敬天爱人。稻盛先生自己在自己工作和生活中,认识到这个后,就“知行合一”按照这个理念去做,去践行,结果就成功了。我们老祖宗有很多的宝贝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和发扬。 敬天爱人,敬奉天理,关爱世人。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个是作为我们“社会人”的角色来讲。从我们“自然人”的角度来讲呢?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庄子告诉我们烈士救了他人,但是自己的性命没有了。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我们来看企业家,这个企业已经是五百强了,解决了很多人的生存问题,但是我们破坏了多少地球资源,灭了多少物种?难道地球资源都应该全部给人类吗?其他物种呢?它们不应该在地球上生存吗?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道家高明就高明在这个地方,让你跳出这个圈子,跳高一点来看;如果能够跳高一点,我们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大了,万物都能够装进来。我们自然也就不会在有为,无为之中去转圈子、折腾了。我们自然会干我们现在位置上应该干的事情:搬柴运水,睡觉吃饭。现在是什么位置,就做这个位置上的事情,现在是什么时间点,就做这个时间点该做的事情,如此而已。我们要生存,还是要有养活自己生存的能力,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远古时代可能会自己动手满足,现在商品社会,人类发明了“交换”,你可以用你的劳动所获的布匹去换“贝壳”,然后用贝壳去换其他生活必需品,比如盐或者油,不管怎么换,总得是你自己劳动所得去交换。所以,你首先得劳动,得做事。我们在这里听讲《庄子》,并不是不做事,而是要更高明的做事,更智慧,更潇洒做本分事。 “以道眼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 北海若告诉河伯,你提的这个问题,从“道”这个角度来看,没有区别。在大道眼里,万物一样的,《庄子》第二篇就讲“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哪里有什么贵贱之分?哪里有正确错误之辩?“反衍”就是转化的意思。大道的眼里苍蝇、蚊子、大象、老虎,国王、乞丐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一切都是在转化之中。朱元璋和尚出身当了皇帝,出身农民而不会农事的刘邦却成了汉高祖;一生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却被生生饿死,所以否极泰来,泰极否来,祸兮福兮,福兮祸兮,一切都在转化中。大家知道尧舜是禅让制,到了大禹才传位给儿子,成了家天下。禅让肯定好,因为有了禅让,一介草民的舜才得以居天下。后来到了战国,燕王哙也想学习圣王,实行禅让,他的宰相“子之”改革燕国的政治很成功,受到燕王信任,燕王哙就想学尧舜的禅让,把王位让给子之。当时已经是春秋战国时期,连周朝都不是禅让制,是世袭制了,多少家人、儿女、兄弟都看着这个位置的,好啊,你不给自己家人,倒想给外人。结果燕王哙的禅让引起了燕国的大乱,齐国趁机入侵,哙死于战乱,子之,被齐人抓住后,剁成肉酱。后来是赵国武灵王将哙的庶子从韩国送回来继承王位,才使燕国转危为安。这位新君主就是燕昭王。昭王即位后,招贤纳士,建立了燕国的全盛时期。禅让制正确还是家天下正确?时间段变了,那个时间段所谓的正确这个时间段就成了错误,此一时彼一时也。我们比小孩子受社会污染更多,他们离自然更近,所以看见两个小孩子吵架、甚至打起来了,当大人还在生气的时候,小孩子们可能已经早就忘记打架的事情,和好如初了,谁正确谁错误?。看透了,明白了,我们就不会执着于一件事情中了“无拘而志”,执着就看不见转化,看不见转化就与道相抵触“与道大蹇”。因为世事无常,没有永恒的。能够永恒的,就是一个“变”,变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变中,所以我们要“知权达变”。尧舜禅让就行,燕王哙禅让就不行,尧舜禅让,天下兴焉,燕王禅让差点国破家亡,因为“时”已经变了,你得“知权达变”,要知道时节消息,你是国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是你的本分,你处的时代已经不能实行禅让了,已经是家天下了。所以,我们也不能拘谨在一件事情上,大道是在变的,一切因时节因缘而变化,我们只能适应时节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我有一亩二分田,那么我就要把这田耕耘好,让在这个田里和我一起耕耘的员工获得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如果我达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也不知位。我自己的企业,我企业里面几百员工没有关心好,还总是去关怀其他企业的,也是不知位,如果大家都这样,那天下就乱了。所以我们不管怎么学修,一定要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但是我太执着于这点了,只做这一点呢?大道是无常的,世事无常的,这个世界是在变的,自然灾害来了要变,社会动荡你也得变,乌克兰在闹在变。中美 打起来了,之前的决定有些肯定要变嘛,所以你也不能执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变通的本事。怎么才能有变通的本事?你就得站得更高,站得比其他人更高,你得比他人更清楚洞察到变化,你比他人更提前有准备,到时候就能潇洒自如对待了。学修老庄的东西,就可以让我们达到这个,就像本光法师对冯老师他们讲的,我就能让你们比其他人高明那么一点。这个一点就够了。就能够让我们华丽转身,潇洒得自在。 “何多何少,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 什么叫多,什么叫少?多少都是相对的,世间万物都是在代谢转化之中。看见过一则笑话,说有个亿万富翁,在深山修建了一栋别墅,当然很豪华,价格也过了几百万,我们看来已经很多了,但是他没有时间去居住,最多只能休假的时候去住一两晚上。结果请了看房子的老夫妇二人住在里面。每次他从城里到别墅的时候,还要带很多吃的用的过去。从此,这两位老人就住在舒适的别墅里面,吃着主人带来的佳肴,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关键是每月还要给他们工资,逢年过节另有红包奉送。这两夫妇感动得,连说,我们住了这么好的房子,吃了这么多高级食品,我们每天住在这里,你一年才能来几次,还要给我们工资,比我们的儿女孝顺多了。身价过亿的富翁有打工的老人幸福吗?他们谁得到的多,谁得到的少?我在熊谷公司讲“员工 ”的时候,就说,几百上千万的设备,写在股东的名下,但是实际上使用者是谁?是谁得到了这几百上千万?到底何为多、何为少?其实多和少都在“谢施”之中,都在代谢转化之中,知道了这个,我们就不要固执己见,要做到“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不要和道有差异,要同步而行。道能得人,人能弘道。我们要得道,我们就要用道眼来修炼自己,让自己比其他人高明一点。 “严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上面讲了道理,现在就说具体的。得道之人怎么做呢?首先你要没有私心,以前国君是天子,他代表天来管理百姓,视百姓为手足,百姓都是你的臣民,就是你的手足,你的儿女一样,哪个家长对自己的儿女有私心?肯定是无私的,无私,一视同仁,那家长在儿女面前肯定有威严的一面了,无私才能无畏,光明就能威严。如果一个当领导的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了,员工肯定和你离心离德,你先算你能赚多少,那还有老百姓的吗?你天天去勾兑税务,给上级去行贿,那么员工就可以乱来,反正出了问题,你可以去勾兑,去行贿,还要规章制度干嘛?要像受祭祀的神明一样,把福慧都洒向 , 不会你供奉多一点就给你的福慧多一点,因为神明都是不接受贿赂的,不像我们小时候听老人们讲,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赶快用糖祭祀他,求他上天去多说好话。不会这样的,因为神明是无私福给人的,聪明正直为神嘛,神就是正直的化身,所以我们也不要打这个妄想,是不是烧香拜佛就可以免灾免痛,不会的,各人的因果得由自己去背,没有什么可以替代你的, 的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好好修身吧。能够这样,就可以“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把我们的心胸扩展得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才能包容万物。因为有边界就有争斗,没有边界去争什么?公园没有围墙了,大家才可以自由进出。没有边界了,世界就大同了,哪里需要去维稳?哪里还有小孩子上学放学都要家长接送?搞得大家好焦心,不去接万一路上出事怎么办?现在物质比以前丰富多了,但人心好贫穷,那边多了这边就少了,也是一涨一消,一多一少。我们如何在这里找到平衡点?物质不要极大丰富,够了就行;精神也不要极大丰富,极大丰富了你要乱神,也不要贫乏,那样你就痴呆了,也不行。我们自己根据自己情况去找这个平衡点,找到这个平衡点,我们也不枉到这个世界走一回,我们不会天天心里纠结,也不会想着去找心理医生,自己就是自己的医生。这里,庄子前说,后说,反复说,就是告诉我们物质的东西都是不长久的,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我们不要去计较这些。 “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 大道是包容万物的,谁也不会吃亏,谁也不会比他人接受更多的福慧,我们都是一样的在大道的卵翼下受惠,他是全方位地给万物施福,生是大道的施德,死也是大道施德,所以我们不拒绝生也不拒绝死亡。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生死,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 我们人心平,心齐,自然万物都是一齐的。因为万物没有什么长短区分,无所谓长短,在《庄子·骈拇》里面就说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谁短谁长?谁有余谁不足?合适就齐。大道是没有终始的,大道是没有开始也不存在消亡的“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宇宙还有大爆炸的说法,当然也就有消亡结束的说法了,但是大道没有,它是无始无终的,所以也就没有生死说法了,就可以长存。物有生死,这个也是一定的,只要你是具体的有形的,那么就有生有死,就逃不过生死,不管我们怎么修炼,怎么在修炼的路上用力,但我们也要牢牢记住,我们是有漏之身,有形之物,我们逃不过生死,只不过我们面对生死可以做到“心安”,在生的过程中,想到“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用圣贤之道好好修行,离道近一点而已。“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月圆月缺,长江后浪推前浪,在自己的本位上做自己的本分事,那么 我们能带着一个比呱呱落地更美好一点的灵魂离开,就ok了。 “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 没有谁能够拉住时间的脚步,让时间停止,只有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里面那个从外空来的都敏俊,能够让时间“凝定”,但是那个是电视剧,是人们美好的希望。看到这里,我们自己要对时间有个紧迫感,现在龙江书院已经快走过十五年的历程了,十五年对于我,就像是昨天的事情一样,我怎么认识冯老师的,当时为什么要办书院,当时我和冯老师怎么去选址,老师又是在青城山圆明宫怎么和我交谈的,等等,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我眼前,但是已经十五年了,真的应了那句“白驹过隙,时光荏苒”,瞬间就过去了。过去了的时间就不能回来了,那么我们又怎么对得起匆匆走过的时间呢?做好每一个“当下”应该做的事,不用求真,唯需息见,去掉一切妄念和知见,就做当下的本分事。当然,庄子说,如果你能够明白这些,参悟透这些,能够明心见性,那么你才有资格说方论圆。我们当然是没有资格这样的,但是我们给自己立个目标在这里,心向往之。至于能不能做到,我也不管,就这么去做,其他事情都交给老天爷去,因为我做了,我自己心安,我看什么东西都很顺眼。,今天上午在熊谷公司校对《熊谷论道·十七期》打样稿的时候,其中有“每日精进集锦”,看到自己写的一则,又想起了,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一下——《5·16下午听汪老师讲《中庸》,课后顺便到那边的“饺子店”买了先生喜欢的“牛肉饺子”,并且把上次“欠”的0·5元钱,补给店家;尽管他们很客气,上次是说,少收你5毛,今天是说,就5毛钱,你还记在心里。可不,补给他们,我就不记了,别人怎么想,不管,我自己心安。 我们一定要学会冯老师教我们的“三顺法”,顺眼顺耳顺心。主要的还是顺心,因为眼耳都要通过我们的“心”起作用,前面我们讲的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都是通过我们的“心”感受的,我的心对这些都是平的,那么就没有这些美丑、厚薄、好坏存在了,那我们真的就是至乐无乐,至誉无誉了。实际上我们学修圣贤思想,学《庄子》,得了什么?没有得什么,教给我们什么了?没有教什么,就是在圣贤思想海洋里面去“泡”,在这个气味里面去“熏”,慢慢地你的心没有那么躁动,就可以静下来了。我们还是世俗人,是社会人,但是我们心静下来后,我们会发现无形中,我们干事情会越来越顺,天都在助我们。上午我们在熊谷公司一起交流的时候,还在说“天道酬勤”,你只要这么去做,天也是长眼睛的,他一定会赐福给这些勤快的人、精进的人,懂得布施、善于布施的人。佛教提倡精进波罗蜜,布施波罗蜜,这个我们是可以做到的。不是要去做多大,我在熊谷公司就讲,你又不是陈光标,为什么要和他一样,你就做你能够做到的,自己碗里面不留饭菜,现在食堂的潲水缸里面剩余饭菜不到5厘米深了,以前是半桶,就这样做就行,为什么要和陈光标比?你就是你,你按照自己的良知去做就行了。所以我们自己这样做了以后,心安,心不阻塞,心量自然就会宽大起来。心宽,做事情就顺了,其实“顺”不顺,也是我们自己的感觉,不过我们是社会人,还要按照社会这一套来做。如果真不顺,也需要我们自己转念,转顺。庄子讲“谢施”就是转化,万物都可以转的,逆境转顺境,烦恼转菩提。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万物生生不已,来了的又走了,新的又来了又走了,又有新的来了,永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我方唱罢你登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时间在变,空间在变,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明白了这些,我们更要珍惜当下,珍惜我们现在的一切,心平气和过好我们每时每刻。一切都在代谢交替中,一切都在转化中,那么我们有什么可为可不为的呢?一切都将自化。我们只能静观变化,适应变化。 这个“化”,我们一定要用心去领会。庄子里面很多地方都谈“化”,大概有87个“化”,化腐朽为神奇,大鹏化而为鸟,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感受到的也得通过自己内化,社会上阴暗的光明的都在我这里“化”了,我们要学会化,有用的化来养我们的精气神,无用的化为废物排泄掉。我们人也是新陈代谢的,有进也得有出,也得有排泄的通道,通道要畅通无碍。我们学修的东西也得通过自化过程,否则也会成为知见障。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这个肯定对的,我已经不被污泥侵染了,已经洁身自好。但是我们怎么没有看见污泥滋养了荷花呢?荷花把污泥变成自己开花结果的养分。所以,我们学习老庄,高明一点,就是出污泥而得养,转烦恼为菩提,把污泥,把烦恼作为自我修炼的养分。我们可以去感觉一下,当你真能这样的时候,已经高明一点了,人家怕污泥,看见污泥赶快把自己包裹得紧紧的,生怕被污染了,我们不怕,相反的我们化腐朽为神奇,庄稼没有污泥能长好吗?我们能够通过自化的过程,从中得到营养。如果能够这样,大家感觉一下,你是不是要高明一点,我不怕污泥,我不怕社会负面消息,这些就是我学修的道场,本光法师说过:随所在处,建立学处。到处都是我们的学处,社会就是大蒲团,都是我们修行成佛的地方,为什么非要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滚滚红尘为什么不行?心静天下静,心不静深山中也热闹。大道无贵贱,我们做什么也没有贵贱,我做的就是我应该做的。把心放宽,放平,把心量打开,天下没有大小之分,没有贵贱之分,没有什么该做不该做,心安理得做现在的事情。 我们是社会人,我们一定要遵守社会的规则,那是什么呢?就是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当然《道德经》告诉我们: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我们是退化了,但是社会需要仁义礼智信,所以我们还是要按照这一套来做,在做事的时候要按照仁义礼智信来做,该有的礼节要遵守,该约束自己的要约束;但是在精神上,我们要回归,要回归道上来。我们用仁义礼智信要求自己,外在表现就是温良恭俭让,对别人要有恭敬心,要礼让,要节俭,做事要讲良心,对人要善良,态度要谦卑。仁义礼智信是内在,表现在外就是温良恭俭让。 告诉大家一句话,在我们生的过程中,要按照《大学》里面讲的正心诚意。我们通过学修,容易做到这点,我们把什么事情都看透了,什么事到了我这里已经不是一个事了,那么我们做起来也有力量,该我们担当的事情,担当就是了,没有好事坏事之分,是件事该我去,那我就去担当,结果事情就顺当了,如果退缩,可能就成麻烦了。老天也要眷顾善良的人,不会惩罚善人的,如果真惩罚,你也可以出污泥而得养。 我们既然知道没有好坏,没有多少,没有大小,那我们就静观变化,在变化面前,我们随着变化而做,真正知权达变。形势在变,我们也要变。儒释道到了 都是通的、是一样的。我们今天讲了“以道观之”,下一次讲“生死观”着重讲为什么要重道?怎么样才算是以道观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aguaa.com/mngtq/6917.html
- 上一篇文章: 自由行青岛中国十大海边旅游攻略
- 下一篇文章: 普通EMS和高级EMS费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