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丨中药发散风寒药
解表药 概念: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均称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辛以散风,温可祛寒,故有发散风寒的作用。主要用于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清涕,咳嗽,苔薄白,脉浮的风寒表证。 麻黄 性味:辛、温、微苦 归经:肺、膀胱 功效: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应用:风寒感冒 胸闷喘咳 风水浮肿 称谓:喘家圣药 发汗解表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2~10g。 桂枝 性味:辛、温、甘 归经:肺、膀胱、心 功效: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平冲降逆 应用:风寒感冒 脘腹冷痛、经闭痛经、关节痹痛等寒凝血滞诸痛症 痰饮、水肿 心悸、奔豚 配伍桂枝+麻黄:风寒表实证 桂枝+白芍:表虚证 用法用量:煎服,3~10g。 紫苏叶 性味:辛、温 归经:肺、脾 功效:解表散寒 行气和胃 解鱼蟹毒 应用:风寒感冒、咳嗽呕恶 脾胃气滞、妊娠呕吐 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 紫苏梗 性味:辛、温 归经:肺、脾 功效:理气和中 止痛 安胎 应用:胸闷痞满、胃脘疼痛 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5~10g。 生姜 性味:辛、微温 归经:肺、脾、胃 功效:解表散寒 温中止呕 化痰止咳 解鱼蟹毒 应用:风寒感冒 脾胃寒证、胃寒呕吐 寒痰咳嗽 鱼蟹中毒 称谓:呕家圣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g。 香薷 性味:辛、微温 归经:肺、脾、胃 功效: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应用: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阴暑证) 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 称谓:夏月麻黄 夏月解表之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g。 荆芥 性味:辛、微温 归经:肺、肝 功效:解表散风 透疹 消疮 应用:感冒头痛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疮疡初起 特点:炒炭可止血,药性最平和,外感表证均可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 防风 性味:辛、微温、甘 归经:膀胱、肝、脾 功效: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止痉 应用:感冒头痛 风湿痹痛 风疹瘙痒 破伤风 称谓:治风通药 风药中之润剂 用法用量:煎服,5~10g。 羌活 性味:辛、温、苦 归经:膀胱、肾 功效:解表散寒 祛风除湿 止痛 应用:风寒头痛、头痛项强 风寒湿痹、肩背酸痛 特点:针对风寒性,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 用法用量:煎服,3~10g。 白芷 性味:辛、温 归经:肺、胃、大肠 功效:解表散寒 祛风止痛 宣通鼻窍 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应用:风寒感冒 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风湿痹痛 鼻衄、鼻渊、鼻塞流涕 带下 疮疡肿痛 特点:善散阳明经脉风湿之邪,止前额通、眉棱骨痛、牙龈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细辛 性味:辛、温 归经:肺、肾、心 功效:解表散寒 祛风止痛 通窍 温肺化饮 应用:风寒感冒 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鼻衄、鼻渊、鼻塞流涕 寒痰停饮、气逆喘咳 特点:临床上治疗阳虚外感 用法用量:煎服,1~3g。 散剂,0.5~1g。 藁本 性味:辛、温 归经:膀胱 功效:祛风散寒 除湿止痛 应用:风寒感冒 巅顶疼痛 风寒湿痹 特点:善治太阳风寒,巅顶头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苍耳子 性味:辛、温、苦,有毒 归经:肺 功效:祛风散寒 除湿止痛 应用:风寒感冒、头痛鼻塞 鼻衄、鼻渊、鼻塞流涕 风疹瘙痒 湿痹拘挛 称谓:治鼻衄、鼻渊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g。 辛夷 性味:辛、温 归经:肺、胃 功效:散风寒 通鼻窍 应用:风寒感冒、头痛鼻塞 鼻衄、鼻渊、鼻塞流涕 特点:证偏热偏寒皆可 称谓:治鼻衄、鼻渊、鼻塞流涕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g。内服包煎。 整合 沈天一 排版 武芳竹 审核丨孔德格韩江雪 春田花花儿科园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aguaa.com/mngly/7419.html
- 上一篇文章: 哪些中药材可以治鼻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