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医院皮肤病好 http://m.39.net/pf/a_4439528.html

本文系“量子三农”原创,侵权必究。

《木兰辞》里有这么几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中国古代的集市的景象没有比这个更贴切的了,一个市场各自地理方位上聚集着不同的商贩,但是却品种丰富。但我记忆里的柳格集市,也的确有东西南北街,每条街卖的东西也不一样。

柳格集是逢二、五、八就有一个集市,差不多每十天三个集,当时觉得好像很久才一次,现在想想也挺频繁的。柳格集其实和大多数农村的集市一样,就是个十字街。东南西北各街买的东西、开的店铺不尽相同。一般来说,都是西街进入的,遇到人多的时候基本要靠挤的。

我已经记不清上次赶集是啥时候了,也许是十六七年前,也许是二十年前。记得当时集上中央西南角是个修自行车的老房子,那是我们村的上辈分的亲戚开的,每次家里老人带着总要去那里放一下自行车,寒暄两句,聊聊麻将,聊聊农事,然后牵着我,就扎进人群里了。

修车店旁边是个烧鸡店,是个肥大的,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开的。里面白条鸡,烧鸡,炸鸡块都有,家里老人基本没买过烧鸡,似乎就不吃那个,后来想想岁数大了,牙口不好,咬不动,要是吃鸡就干脆买个活的,在烧鸡店旁边有个像个水缸一样的机器,里面中空,但是铁壁上有铁疙瘩,一只鸡放进去,瞬间就脱了毛,然后可以拿回家顿了。

西街是人流进入的地方,像卖糖葫芦总有那个两三个在。不像现在都是骑着电动车放在透明的玻璃柜里,当时都是插在一个大棒槌上,举的高高的,品种也不多,不像现在猕猴桃的,山药的,橘子的,糯米的,黑米的啥都有,当时就只有山楂的。

除了糖葫芦,印象最深的就是凉粉鱼,已经多少年没有吃过了,已经记不清是五毛还是一块了,吃起来有点像东北拉皮,也想贵州的米豆腐,也像火锅的宽粉,反正滑滑的,一小粒一小粒的,像蝌蚪那么大,里面就是放了点醋和蒜汁,酸酸辣辣的,夏天喝了很开胃。

印象里还有个炸油条的摊子,里面也有炸蕉叶,这也是少数几个在大城市也都能每天吃上的东西,就是上班族吃的煎饼果子里的炸蕉叶。不同的是,当时这个自己家里不会每天都做,记得原来就是中秋节家里自己会炸,用个大筐装着,晾在那里,想吃了自己拿。

吃的还有很多,像小米粽子,不像凉粉鱼几乎都快绝迹江湖了,小米粽子在当时的早市上,还有人骑着电动车卖,电动喇叭一直用家乡话喊“粽子!粽子!又香又甜的粽子”,车上有个大盆,盆里有个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粽子,当时多少钱也忘了,反正现在要四五块一斤了。

西街平时杂七杂八啥都有,但是一到过年,从入口一直到十字街都是卖春联的,满地都是红颜色,当然农忙的时候也有卖锄头的。

然后就是南街了,南街的印象仅次于西街,里面也是啥都有,记得当时去那里理发才一块钱,基本还都是平头。除了理发店,还有磨面的地方,印象中就去过一次,磨得什么忘记了,但是里面全是粉尘,呆了一会儿就出来了。快过年的时候那里会有人卖鞭炮,而且是非常响的那种,方言里叫“单打响”,可能不是本地人根本也不知道是啥,不是普通红纸裹着的,是白纸裹着的,而且单个的个头比红色的大五六倍,经常被小孩儿拆下来单个放,也许这也是名称的由来吧。

南街还有一个地方是个卖衣服的市场,印象中没有买过衣服,但是每次去都要去溜达一圈。当时觉得里面的衣服非常的质朴,没有买过。

东街很短,过去了就过了集市了,只有几家门市,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卖盗版光碟的,当时家里还有那种老版的DVD影碟机,赶集的时候经常回去淘,有两个箱子,一个箱子里一块钱两块钱一张,另外的四块钱一张。北街也是印象不深了,零零散散几个有几个卖大料的,像五角啥的。

现在想想这都是已经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很多年没有回去了,也许现在再去也应该没有了记忆里的繁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aguaa.com/mngjd/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