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其实在近代以来一直不是sino的专属区域,反而是域外列强的游乐场,域内的日本等国也以针对和防御sino为理由赢得这些小国的青睐。控制这些小国所涉及的海口就成了非常重要的目标,除此之外,sino在此并无关键的利害之处。毕竟无论是巴基斯坦还是泰国,虽然看起来都和sino关系不错,但一旦遇到选边站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更倾向于美国,而不是sino,这简直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因为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军事威慑,sino有一定的实力,但也绝非一个现在就能自足增长的板块,军事力量虽然有长足进步,但仍然需要很长一段距离赶超美国。自足增长可谓发达经济体的标配,不能实现这一点的经济体,严格意义上都不算是发达经济体。如果曾经实现过,而后在资本社会化的阶段被二次打断的,也只能说是“前发达经济体”罢了。除了美国以外,大多数现行指标下评定的发达国家都是如此,有些尚能进行一定资本社会化功能的经济体,则可以称之为“不完全发达经济体”。南洋国家没有一个可以算的,新加坡也不例外,因为新加坡既没有真正实现生产社会化带来的信心增长内生,也没有实现资本社会化带来的资本增长内生,它所做的,不过仍然是几十年前殖民地时期所做的那种资本中转站作用罢了,同时利用商业机会的销售获取更多的资本积累。如果真的有另一条运河或者海峡取而代之,那么新加坡很快就会衰落下来,所以你看克拉地峡的运河开凿泰国很高兴,但是光说不做,为啥?因为有人不允许这么做,这么做了会得罪很多国家,就像尼加拉瓜想开凿马那瓜临近湖泊两侧离海岸线不远的小地峡而久久没有成行一样,你开凿了巴拿马运河算什么?

总的来说,南洋真正足以称道的无非是人口,而且是消费型人口,而非生产性人口,因为东南亚的教育普及程度与工人素质不大好,而且基础设施、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生态都差得多。如果想要实现信心增长内生,就需要高产业转移,但是美国现在想不想这么做,是个未知数,大概率是不会的,因为这样与美国国内再工业化的大背景背道而驰。产业转移导致的信心内生增长需要一定的产业梯度,否则不能实现。产业要么有梯度要么有广度,否则就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社会化形态。纯粹搞产业转移,别的大洲早就搞过,轮不到亚洲来给“启蒙运动”,外面产业转移多了去了,搞新自由主义的也比比皆是,但是有几个真正成事了?所以产业转移和自由市场并不能导致内生增长,哪怕是最初等的内生增长。日本和韩国一度实现了生产社会化与信心内生增长,不意味着他们能进一步上升,也不意味着西太平洋沿岸的其他亚洲小国也能成功。这些道理如果搞懂了,也不至于想到XX腾飞崛起的笑话,还信以为真。那么资本社会化呢?这个更没戏,但是如果把思路打开一点,那么转轨思想很容易被复制,尤其是这么多人口,还不很容易搞出来一套这种东西?波兰自己多万人,苏联解体后30多年涨了10多倍,达到亿美元()。东南亚一共6.7亿人(),你就想想如法炮制之后会有什么效果吧,如果假以时日,按照同比例算,就会形成一个15.64万亿美元的GDP区域。越南则可能占到2.3万亿的比例,不过这些都是消费创造的比例,而如果用同样的算法算sino,按照13.4亿人算,也要有31.2万亿美元了,但是读者不妨想想,为什么sino不按照这种办法去搞经济,而美国如果按照这种算法,3亿人口,最多也就是7.8万亿美元,而美国实际GDP是多少?所以这里我不想多说什么。这种短平快的办法只适合小国,尤其是穷到头的小经济体。

除此之外,这种发展办法里更严重的问题是,你要和西方高度同步,不然的话就会出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西方的金融潮汐有多大张力,如果这种张力不够大,那么预想中的这种消费信贷繁荣驱动的增长就很难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这种反思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年度转轨经济体报告中就已经有所提及,然而海内某些人仍然大力鼓吹转轨多么成功,甚至转轨基本完成这些老掉牙的论调。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趋势是这种增长模式的输出仍然在继续,甚至有所扩大,尤其是在中亚细亚和尼泊尔等地,印度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果不仔细看印度,你很难发现印度本质上浓厚的消费信贷繁荣驱动的因素,印度也有一定的FDI输入因素,当年综合两者,本质上都是资本进口驱动,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印度没有实现工业化,既没有做成生产社会化,更没有实现资本社会化,所以更不要说任何的内生增长因素了。外生增长模式的东进带来的一个后果很可能是这种反大陆国家经济体的“连横合纵”,形成一种经济上的联合带域,这会直接在政治上取得影响。东亚和东欧正好学了美国经济的两个侧面,一个是生产上的,一个是消费上的,但是把两者拼到一起来能不能说就是美国了呢?我认为显然不是这样的,因为这两者合起来都不一定能实现生产社会化,也就是信心内生,更别提什么资本社会化了。这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拼图类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aguaa.com/mngjc/9806.html